“特殊年”纪事
(资料图片)
1
1月20日
今年除夕前几天,在外打工一年多的儿子突然回到家中,全家人特别高兴。特别是他奶奶,拉着孙子的手上下端详。儿子是几个孙辈中母亲最疼爱的一位,从小听话懂事,4岁时我们便把他交给了母亲,我们外出打工多年。儿子大了,也在外打工,所以也是一年一度才能见到奶奶。我想:我们一家又能过上一个喜庆而隆重的年了。
想不到儿子的一句话,让全家人变得心神不宁:原来儿子心血来潮,在广东打工,却取道武汉,他说原想要到武汉黄鹤楼去旅游一番的,时值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所以他只作短暂停留便返家了。
像一粒石子丢进水里,荡起小小的涟漪,尔后平静如初。一些村民已通过手机和上网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性,但都觉得这是很遥远的事。乡下人淳朴,不时有人到家里嘘寒问暖。大家仍像往常忙着准备过年,浓浓的年味在小山村上空弥漫……
2
1月22日
中午,一辆印着红十字架银白色的车子“嘎”地停在村里,几百双眼睛“刷”地聚焦在一起,两名裹得严实的医务人员下车后径直找上门来了。他们听说我儿子取道武汉回来,立即上门检测儿子的体温和询问一些情况。虽然没出现异常,但医生还是要求我们自觉隔离自行观察。医生说,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3至7天,最长超过2周,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医生驾车离去时扬起的灰尘,像一朵“蘑菇云”缓缓上升,最终笼罩在大家的心头……医生的话是那么尖锐而中肯:少串门,少走动,少到人群多的地方集聚,少接触家禽家畜……看来,这个年,注定要在冷清和安静中度过。
我们听了医生的建议,把儿子隔离在房间内,每天定期送茶送水。儿子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对这一切十分谅解,因为他知道,虽被隔离了,但爱没有被隔离,亲情没有被隔离。
在往年,这段时间显得异常繁忙,也是年味渐浓的日子。家家户户忙着杀猪宰羊,除尘扫屋,置办年货。我家那台用过大半个世纪的小石磨也会开始它的使命,左邻右舍们常挎着三几斤黄豆或者数量不等的糯米纷纷来到我家磨浆。虽然镇上有打粉的机器,但大家都说手工磨的粉做出糍粑和豆腐更有味道。母亲也是最忙碌的,忙着磨浆做豆腐,包豆腐圆,做油堆,蒸发糕年糕……但在今年,一切显得那么安静,整个小山村像酣睡未醒般。母亲似乎有点失落,我说,一切从简吧!
3
1月24日
除夕,也是年味最浓的时候。
一大早,母亲叫我去采摘了柚枝艾草,煨着大锅热水供全家人洗澡,以示除旧纳新,接着杀鸡宰鸭。因为初一是不杀生,不扫地,所以除夕这天要把初一的工作做妥当,然后贴对联、窗花、门神、拜祭先祖。
晚饭后,一家人围在炉火旁,观看2020年的新春晚会。当看到中央台的抗疫情节目时,我们不禁热血沸腾,为我们国家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所感动,为我们有一个坚强的祖国作后盾而自豪。是的,我们少出门,就能迟滞病毒传播的步伐;我们少聚集,就能阻断病毒的交叉传染。一句话说得好:少出门,不生病,就是对祖国作贡献了。
母亲是壮村的,她总不忘壮人的习俗。因此,我家以往过的年要比其他人的年有意思,既过汉族年又过壮族年。
壮族有一个“过晚年”的节,是在本月的三十日,那一天我一家大大小小穿得干干净净,杀鸡宰鸭,燃放爆竹。痛痛快快又玩了一天,把其他人羡慕死了。
壮族还有个取“伶俐水”的风俗。就是子时一到,各家的女主人手持三牲香烛争相到河边井边汲取新水。回来路上还要学几声禽兽的叫声,并捡几块石块投掷牛栏猪圈鸡舍,以示六畜兴旺。
母亲七十有八,虽然身体硬朗,黑灯瞎火的,我不忍心母亲这把年纪还为此事操劳。于是我对母亲说,这个风俗该免了吧?母亲不悦地说:这是我们壮族留下的风俗。只要她还在世一年,就做一年。
无奈,我只能顺从了母亲之意,打手电陪母亲去河边取了些水。
4
1月25日
大年初一,气候突然变得阴冷且夹带小雨,儿子一不小心就患上了感冒。医生如临大敌,每天坚持观察送药上门。我们表面故作轻松,其实也挺揪心的。11时,我们一家人相继围在桌子前,开始享受年饭。我和妻子做出最拿手的手艺犒劳儿女们和老母亲,整个家庭充满盈盈爱意。少了规矩,多了喜气。大快朵颐,味蕾里尽是真真切切的年味。但今年的年饭有点特别,儿子在一墙之隔,却不能坐在一起。母亲平时喜欢喝点葡萄酒的,但她想到宝贝孙子没能上桌吃饭,便苦着脸说:“没心情。”我知道母亲此时的想法,我说想想武汉上千万的市民,想想除夕之夜依然战斗在前线的白衣天使,想想巡逻在冰天雪地保护祖国安宁的边防战士,你孙子这点苦算什么?母亲笑了笑。我说我们首先要为这些可爱的人干杯!
新年的第一餐饭,我们的桌上必须上一道豆腐做的菜,以示做人清清白白。啜上一口鲜嫩的豆腐,我脑子又想起亲爱的父亲,父亲曾是做豆腐的好手,左邻右舍都曾叫父亲帮忙做豆腐。如今,父亲已去世十几年了,我们还是要把他教我们怎么做人的传统继续下去……
5
1月26日
大年初二,难得天气放晴,太阳晃悠悠地爬上山顶,天地一派晴朗。按往年的习俗,人们从这天起,可以相互串门拜亲访友了。时隔多年,许多难得相见的左邻右舍、儿时伙伴,冷不丁会在某个拐角处与你撞个满怀。但今年大家自觉摈弃旧的习俗,不出村拜年,不聚餐摆酒,不走亲访友。但手机“叮叮咚咚”一下子来了许多新年的问候,成了“特殊年”的一道暖流。朋友、亲戚、发小,大家的心还是如此的亲近。
天擦黑了,家里忽然来了几名不速之客,他们说是镇里的工作人员,戴着厚厚的口罩。他们带来了药物和消毒剂,把我家上下喷洒个遍。这次登记得更详细,把全家人的姓名、电话等联系方式全写上了。他们把一块一尺来长猩红的牌子贴在我家大门,我看清是一张“居家隔离”的匾牌,上面几个“禁止此家人员外出”的字体却似千斤巨石悬在门顶,我过年原有的欣喜顿时荡然无存。
工作人员见我心情沉重,忙给我递了一口烟,说:没事!隔离几天就好了。虽然看不见他的脸,但从他舒展的眉头,看出了对我们的心存感激:按乡下风俗,新年头在人家门头贴这些东西是忌讳的。我深知他们也不容易,在万家灯火、凄风冷雨的夜晚,他们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基层一线忙碌着,而他们的家人不也倚门期盼他们尽快回家过年吗?
接连几天下来,我和我的家人都恪守医嘱:不走动,不串门。医生仍每天风雨无阻地上门检测。我说既然没有什么问题就可以解除隔离了吧?医生斩钉截铁地说:不行,一定要等到隔离期满之后。想想也是,人家都不嫌麻烦,我们光待在家里有什么不爽的?这次疫情,我们的国家幸好有这些兢兢业业、无畏个人安危的人冲锋在前,所以,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战胜的。
6
2月4日
这天是我们全家隔离期满,全家人开心地走出户外,感觉空气柔和,阳光格外温暖。七十八岁的老母亲已扛着锄头到菜园里忙碌去了。望着母亲瘦小佝偻的背影,我心中不禁掠过一丝心酸:按说母亲这般年纪,该享天伦之乐,但母亲总是闲不住。母亲说自己天生劳碌命,少一天不下地做活路就会生病。我知道母亲在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为了不让母亲有生活之虞,我们早些年就为母亲买了养老保险,但母亲一直不动那养老的金额,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母亲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已难改变。我们唯一可做的是:不管有多忙,不管路途多遥远,无论一无是处,还是春风得意,回家过年,不再当作是一种义务,也是一份担当,是一份责任。我想,这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简单而幸福的模样吧?
年,从来就是幸福的源点。今年是个特殊的年,因为疫情,我们一家和全国许多类似的家庭一样被隔离。但,想想抗疫前线的白衣战士们的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义无反顾,我们小家的这点牺牲算得了什么呢?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京电(记者沈汝发)19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关闭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一批文化场馆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