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国学的当代价值(一)
◇翁礼明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为根基的理论体系,可谓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建构起社会政治体系和社会伦理体系,为封建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同时,儒学思想也为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基本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理想,士大夫将引君当道和致君尧舜的人生梦想演绎成历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
一、国学的普世价值
国学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体系,在维系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士大夫的人生历程的四部曲,而修身被视为培养士大夫自律精神的有效手段,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礼记·中庸》:“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礼记·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基本方法是仁、义、礼、智、信,而修身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温、良、恭、俭、让,从而培养起士大夫内圣外王的君子人格。在儒学思想家看来只有充分自律的士大夫才能担当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才能致君尧舜、普济苍生。
修身的目的不只是追求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以良好的能力结构和人格力量去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梦想。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仲淹“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儒家坚毅果敢、勇猛精进的深情表达,充满了积极入世的人生情怀。历代知识精英积极介入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无疑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隋唐之后的科举取士制度为知识精英介入社会政治管理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修齐治平、兼善天下的儒学传统对于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共同进步都具有普世价值。
二、国学的伦理价值
伦理是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学说是建立在对人际关系深刻洞悉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儒家学派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人际关系视为基本的伦理关系,并规定这五种人伦关系的相处模式是:忠、孝、悌、忍、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种基本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仍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君臣关系演变成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对君王的“忠”演变成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成为公民对社会的责任、义务和担当精神的价值源泉;在儒家视野中的父子关系是家族传承过程中的两个链环,冯友兰先生将父子关系描述为“故吾”和“新吾”的关系,因此“孝”成为毋庸置疑的伦理准则,现代社会“孝”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的价值取向仍然值得传承和发扬;在农耕文明时代,兄弟关系既一种血缘关系,也是互助合作、相互依存的重要支撑,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兄弟之间的相互依赖不断弱化,仅仅是一种血缘关系和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情感关系;传统社会夫妻之间基本上是从一而终的关系,然而夫妻之间由于性格、习惯、文化程度、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夫妻之间的分歧始终是存在的,因此,“忍”成为夫妻关系得以长期维系的伦常准则,夫妻之间的相忍之道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价值;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居然将朋友关系纳入“五人伦”之列,足见儒家学派的高明与智慧,并且将朋友的相处之道规定为“信”,也足见儒家学派对社会生活的洞悉深刻而敏锐,在今天,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仍然以诚实守信为基本规范,背信弃义在任何时代都被视为卑劣行径,为人所不齿,为人所不屑。
深入挖掘国学资源中的伦理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推荐
截至当地时间20日晚间,英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患者3983人,单日新增714人。在这样的疫情形势下,超过20万在英中国留学生面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