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上海女医生支援武汉ICU:看着病人从这里转出 比什么都好

澎湃新闻 2020-03-08 12:21 大字

“我们来武汉一个多月了,今天看到第一个从我们武汉三院ICU出院的患者再次来到医院复查CT,患者恢复得非常好,我们终于看到胜利的曙光了。”3月7日晚,第二批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瑞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回忆一个多月前的小年夜晚上8点半,王瑞兰还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ICU值夜班,接到了医院需要组建医疗队援驰武汉的消息后,她当即就跟医务处长报名:“我去吧!”

王瑞兰说:“我应该去前线,也适合去前线。”从事重症医学30多年的她,曾于2009年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上海市首例H1N1甲型流感重症患者,之后又一直钻研病毒性重症肺炎,积累了10多年的临床经验,其团队救治病毒性重症肺炎的成功率高达80%。

到达武汉后,医疗队入驻武汉三院光谷院区。根据统一部署,王瑞兰被分入了ICU医疗组。她所在的小组共有12名成员,她担任副组长一职,是组里唯一的女医生,她今年已经54岁。

王瑞兰(左一)在隔离病房工作。本文图均为受访者供图

每天下午2点才能吃上午饭

刚来武汉三院光谷院区工作时,由于重病人太多,呼吸机及供氧均不够用,医疗组与医院沟通后,立即做了一系列改建工作,搭建氧站保障患者氧气供应,改建呼吸机等医疗设备,对危重患者制定了诊疗方案,同时把原先在11楼的30多张ICU床位搬到了氧源充足的急诊ICU病房,没有护工和志愿者,当时这一切都需要医护人员来完成。

一个多月来,王瑞兰每天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上6点多起床,7点15分准时从酒店出发,到医院8楼清洁区快速查看新老病人的化验单、CT影像,8点开始早交班,提出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大家如何做得更完善、更精准,更流畅。然后进入ICU病房开始查房,挨个查体,遇到病人氧合血压不好,她会为他们评估患者的肺部容量等,评估完后有适应症的病人就给他们做俯卧位通气。

每天王瑞兰查完房出ICU病房,几乎都在下午1-2点后,因此几乎每天下午2点左右,她才能吃上一顿午饭,然后进行病情讨论,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只要病人从ICU转出去,比什么都好”

一天中,最艰苦的环节是在ICU隔离病房。

为了不让防护服弄坏,王瑞兰要站上4-6个小时,ICU中没有椅子,医生都要站着工作。而一身闷热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天下来她的里衣都能被汗水浸透。每次看完一个患者,她就要洗手、用酒精消毒,一天十几、二十几次地反复洗手使手上的皮肤都有了深深的皱褶,而每天长时间戴口罩、护目镜,让她的脸上布满了难以消退的红色压痕。

“在我们到达这里10多天,医院出现了零死亡率,而随后死亡率又开始有些抬头。”王瑞兰说,医护人员不断调整和完善治疗方案,新冠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如何早识别、早干预、防止重症患者转变为危重症患者以及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都显得非常重要。

她所在ICU病房里面,有一名患者是来自该院的一名女医护人员,刚来时呼吸非常窘迫,用了无创机械通气联合面罩吸氧,经过呼吸机改善氧合、抗炎、增强免疫等综合救治以及精细化的管理,历经了20多天,最终转危为安。

只要病人有一点点病情方面的进步,王瑞兰都会给他们鼓励。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用床旁超声评估肺部状况,对她采取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一开始她的心理负担很重,家人也有确诊的并且病情严重,但我们告诉她,我们从上海来的,一定会最大努力救你,每天她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就会鼓励她。”在入院10多天后,王瑞兰评估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就鼓励患者去做CT,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当病人从ICU转去普通病房的那天,所有的医疗队员都很开心,王瑞兰还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王瑞兰在床旁为患者做检查。王瑞兰为隔离病房的病人监测生命体征。

“她现在已经出院了,每周给她做一次电话随访,她激动地告诉我们“感谢我们把她救回来了”,还说“要给我们寄感谢信”,我们收下了这份心意,看到这样的重症病人能转危为安,其实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王瑞兰说。

一个多月下来,在ICU病房里的重症病人少了不少,大多数已经处于康复阶段,“我们为病人去买气球,让他们吹气,没有气球我们就教他们用手套吹,鼓励他们在床上做扩胸运动,然后慢慢下床活动。营养支持也非常重要,一些病人食欲很差甚至出现腹泻,我们有时就带酒店的稀饭过去给他们吃,科室也会熬稀饭送给给患者。”王瑞兰说,只要能看着病人一点点转好,从这里(ICU)转出去,这一切比什么都好。(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人社部:返岗复工农民工达到7800万 占春节返乡的60%

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有关工作举行发布会。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民工工作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