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家族的南京足迹
于锋 群学书院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1890-1969)
冬日的暖阳,投射在头条巷里,但笔者依然能够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每个寒暑假,或乘火车,或坐轮船,前来南京的陈寅恪,背着行囊,走进头条巷巷口,奔向巷里那个温暖的家。
人文南京专栏(一)
陈寅恪家族的南京足迹
文 | 于锋
南京头条巷,这是一条连很多老南京人都不熟悉的小街巷。她隐没在中山东路和常府街之间的老居民区里,只有区区的一百多米长。但这条小巷却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和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民国时期中国最高的武术传习机构——中央国术馆曾经设在头条巷里;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散原老人)曾经在头条巷长居,筑“散原精舍”。
△陈三立先生(徐悲鸿绘)
今天的头条巷,还能找到“散原精舍”的痕迹吗,寻访到陈寅恪留下的印记呢?
回溯:头条巷有陈家的别墅
1900年,陈寅恪的父亲、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携家小,从南昌移居南京,这“家小”中就包括当时才11岁的陈寅恪。原来,陈家来宁,是为了投奔陈三立的亲家俞明震,俞时任江南路矿学堂总办。陈家最初在鸽子桥畔的珠宝廊居住,后来,迁往西华门内的头条巷一座宅院。散原老人将房子略加修建,设置花园,添建了假山水石,取名为“散原精舍”。
“散原精舍”一下子成为百年前南京一个文化中心,几乎当时所有的南京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足印。
△陈三立先生诗集
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刚来到南京的少年陈寅恪竟生了一场大病。善作旧诗的诗坛领袖陈三立老人请来南京的西医为儿子治病,此事在金陵城里引起不小的波动,也让人看到“老夫子”陈三立对新式西学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和信任。
“散原精舍”办有家墅和学堂,陈三立老人请来教师为家中子弟授课。陈寅恪的侄子陈封怀曾经回忆,这个学堂除了教授四书五经外,还开有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甚至设置体育设备。除了家中子弟外。亲戚朋友也来就读,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家的茅以升、茅以南兄弟。
陈寅恪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900——1911年,陈三立携子女定居南京十年,此后,散原老人曾多次回到南京短期居住,他的妻子、陈寅恪的母亲俞淑人就是于1923年卒于头条巷“散原精舍”。
△1922年,陈三立先生在南京庆祝七十寿辰
寻访:头条巷已成一条普通小巷
从1900年到1902年,陈寅恪在南京头条巷接受基础国学教育。1902年,他出国留学,此后的游学日本、欧洲过程中,每次回国省亲,他总会来到南京。其弟子蒋天枢教授所纂《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先生假期返南京”、“登江舟还金陵”、“暑假还南京”、“回南京省亲”、“孤身返金陵旧居”、“侍父母居南京”一类的记载很多,显示陈寅恪早年间来到南京探亲、小住的次数多达十余次。
一个冬日的下午,笔者来到三条巷。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这些以“条”命名的巷子最早出现于明代初年,从西华门往西,按顺序南北排列。三条巷,二条巷,都很好找,但找到头条巷,却费了一番周折。
△今日头条巷街景
“头条巷藏在小区里面呢!”住在附近的居民赵大爷说,以前的头条巷很长,北至英威街,南到常府街,后来造房子,头条巷被缩短了,成了一条藏在小区里的小过道。
笔者终于找到了头条巷,但眼前的景象却很令人失望。巷子两边都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楼,中间夹杂着一些小平房。好不容易找到一栋民国老楼,可能是头条巷唯一残留的民国老楼,但老居民说,此楼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陈家已经离开南京,因此,此楼与陈寅恪无涉。
“陈寅恪是谁啊,没怎么听说过!”笔者的寻访,得到了这样的回答。在询问了很多居民后,终于得到了一点线索:“散原精舍”就位于头条巷中段,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部分残留,有几栋小楼和花园的遗迹,后来因为建居民楼被拆掉了,到现在的确是无迹可寻了。
冬日的暖阳,投射在头条巷里,但笔者依然能够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每个寒暑假,或乘火车,或坐轮船,前来南京的陈寅恪,背着行囊,走进头条巷巷口,奔向巷里那个温暖的家。
△陈寅恪先生在德国留影
花絮一:陈寅恪的“恪”究竟该怎么读
陈寅恪的“恪”到底应该怎么读,有人读“刻”,有人读“却”,比如胡适就把这个“恪”读成“却”。著有《闲话陈寅恪》的作者刘正、黄鸣认为, 陈寅恪的“恪”应该读作“刻”,这是因为,1937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陈寅恪的论文时,作者署名就是“Chen Yin-Ke”,而非“Chen Yin-Que”,这表明,陈寅恪先生对”刻“读音是认可的。
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杨步伟夫妇在《忆寅恪》一文中也说,将“恪”读成“却”或者“怯”都是错误的读法。而陈寅恪的兄弟陈衡恪、陈隆恪、陈方恪等人的“恪”,却是很明白读成“刻”音的。
花絮二:为秦淮名妓柳如是立传
陈寅恪中年以后虽然很少来到南京,但对南京却一直含有深刻感情。这位国学大师一部另类的代表作是《柳如是别传》,就是以“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为传主,褒扬这位秦淮名妓的不屈风骨,也反映了他对金陵历史的关注。
△陈寅恪著作
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陈师曾)是我国著名画家,1923年病逝于南京。
陈寅恪的弟弟陈方恪则长期住在南京。1945年,陈方恪任职南京国学图书馆时,曾因保护地下党而被日本宪兵逮捕,饱受拷打。新中国成立后,陈方恪任南京图书馆研究员,于1966年在南京去世。
△陈衡恪画作
△陈方恪手迹
原标题:《人文南京 | 陈寅恪家族的南京足迹》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天津3月6日消息,记者从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获悉,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国信息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疫情现状,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