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钱能捐 物能捐 张文宏绝对不能捐!”

澎湃新闻 2020-03-06 10:59 大字

原创 芝士咸鱼 十点人物志

经此一役,上海人民把张文宏医生当成了宝贝。坊间流传着一句话:钱能捐,物能捐,张医生绝对不能捐!“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

前阵子广为流传的几段视频,让感染科医生张文宏一夜爆红。视频中,他顶着浓郁的黑眼圈,声音铿锵有力,宣布了两个决定:

第一件事,我自己每个星期要去查房至少一到两次,消除医生的恐惧;

其次,我决定把所有从年底到现在为止的医生全部换岗。换成谁?全体共产党员上。

翻开他的过往履历,你会发现:作为医生,张文宏在专业上是业界翘楚,患者甘愿千里求诊;作为领导,他明辨是非,懂得体谅下属。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期间,他没有夸大疫情严重性,也没有盲目乐观,而是选择说出真相,同时打上一管“定心针”:疫情很严重,但你可以采取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相处多年的老同事曾说过,张文宏像是科室里的“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病人、同事都能安心。

“张文宏主任绝对不能捐”

突然成为网红医生,无数媒体的采访邀约纷至沓来,张文宏非常意外,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疫情爆发以来,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张文宏所在的上海,情况虽然不算非常紧急,但他发现很多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早已超过负荷。

这些天里,张文宏每天奔波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和华山医院,亲眼看到前线医生连续作战下的疲惫,同为医生,张文宏感同身受。

只有医护人员得到基本保障,才能更好地应对接下来繁重的任务。

前线人员必须得换下来,换成谁上又成了难题,按年龄分配?按职级分配?如果只让年轻医生去冒险,未免有失公平。

▲ 图源:央视新闻

想了很久,他才想到科室中的党员,临时开了个党组织会议,“共产党员的口号平时喊喊可以,但这个时候,我不管你有什么想法,对不起,现在你马上给我上去。”

一次普通的排班工作在网上掀起争议声无数,是张文宏自己都没想到的事情。

在他看来,选择党员换岗仅仅出于契约精神,每位党员在入党宣誓时都说过,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迎着困难上。

讲好的事情,就应该照着做。

张文宏还给前去采访的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某位从武汉来上海进修的医生想要回去援助武汉,却没有通过随行名单,他想方设法地飞到距离武汉最近的城市,越过重重障碍,才回到武汉与同事并肩作战。

虽然张文宏选择让党员换岗,然而在抗击疫情的实际过程中,所有医生都在积极参与,与是否党员身份的关联不大。

除去换岗风波外,张文宏也说过很多思路清晰、简短有力的“金句”:

劝诫闷在家里的人民群众,闷两个礼拜,你觉得很闷,病毒也被你闷死了;

呼吁争相捐赠物资的企业家,你不用给我们捐这个捐那个,只要员工在家工作,你算他是上班,这也是对社会做了重大贡献。

这些言论和视频被各大网站广为流传,数千万人在讨论着他的名字,不过张文宏始终没在微博等社交网站开通个人账号,原因无它,他实在太忙了。

《文汇报》曾记录过他一天的行程:

白天探望重症病人,与同事探讨新增患者的情况,还得负责组织医院党支部会议。哪怕他离开医院,也需要马不停蹄地奔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往往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张文宏依然无法休息,简单洗漱后,挤出时间写一篇疫情分析的长文解读。凌晨三点刚刚入睡,不到七点又得起床。

▲ 张文宏医生的状态很疲惫

在网络上受到极大关注后,张文宏反倒有些奇怪:“你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是选择了负重前行”。比起那些在武汉一线作战的医护人员,他反问记者,你觉得如果要关注,谁更值得被关注?

倘若前去采访的记者想要探寻他的个人生活,张文宏总会立即叫停:我们医务人员只想救好病人,不需要讲自己。

元宵节那天,上海派出迄今最大规模的援鄂医疗队,350名医护人员中仅华山医院就有214名。

张文宏率先报名,他说过,领导在关键时刻,不能只在后面指手画脚。最终没能成行的原因是组织没批,考虑到上海本地也同样需要他,方才作罢。

关于张文宏报名援鄂医疗队的新闻下,有上海人留言,钱可以捐,物资可以捐,市长可以捐,但张文宏主任绝对不能捐。

岁月静好,有人在负重前行

“一旦关注,长期感染,无法治愈。”当你关注张文宏所在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公众号“华山感染”后,第一时间就会收到这句话。

自从1月22号,武汉疫情的消息在全网爆发后,无论当天再忙碌,张文宏也会抽出时间写一篇武汉肺炎实时追踪的文章。

这意味着他需要牺牲仅有的睡眠时间,也解释了张文宏眼周日渐浓郁的青黑。

这些文章里,有他作为专家角度所撰写的权威的疫情分析,也不乏像家中循循善诱的长辈般,告诉你口罩到底能不能重复使用,特殊时期又如何维持正常生活?

渐渐地,原本阅读量只有几百上千的文章,随着张文宏走红后,点击量最高的一篇已经超过千万。

▲ 图源: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感染科官网

自媒体信息繁杂,缺乏专业领域的声音,传统网站的信息又偏少,张文宏坚持做这件事也是想让群众得到最新的疫情消息。

如果将这次疫情形容成打仗,战争自然不能缺少战情分析。

他与同事则是最佳人选,专业、资深、拥有丰富经验。

“我们是富有多年经验的感染科医生。”遇到困难时,没有什么比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做出这种保障更让人安心。

张文宏的神态自然,态度不卑不亢,来自他自身以及所带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的实力。

华山感染已经连续九年蝉联医院专科第一,张文宏亦有多年学术深造和临床经验。

1993年,张文宏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始终在华山医院感染科从事临床工作,已经有20多年,期间还去过哈佛医学院与香港大学玛丽学院进修。

无论是非典还是H7N9禽流感,近些年较大规模的传染病一线都曾见过他的身影。

非典时的手足无措,张文宏好似历历在目,那时他跟着老师翁心华后面,共事的医生们上午还一起聊天探讨,到了第二天就有人突然离世。

最终只能依靠原始的方法——隔离。一些人死去,一些人活了下来。他就是在这场瘟疫里活过来的人。

距离非典17年来,诚然,我国医疗水平出现了很大进步,设备也不停更新换代。无法忽视的是,跟2003年相比,如今春节期间的人流量与传染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 图源:央视新闻面对面

速度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他曾告诉前去采访的记者:

“你真的是在跟时间赛跑,而且你面对的敌人——病毒,它们还很聪明,你必须跑得比它快,不然付出的代价就是很多很多的生命。”

有人翻出了张文宏2018年的演讲,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肉眼可见,他脸上的疲惫已然倍增。

那时,张文宏穿浅蓝色衬衫与休闲裤,态度专业,语速较快,逻辑清晰,时不时还带着些冷幽默。

解释鼠疫的严重性时,他说“你想想看,这个疾病差一点,整个欧洲就没有了”;

提到霍乱的危害时,他用常见症状解释,“接触到这个细菌以后,所有的人都会生病,一直腹泻,腹泻到死亡为止。”

如果说这些耸人听闻的传染病早已被人类克服,张文宏又会乐呵呵地顺带提个醒:

生活中,传染病的风险一直都在。哪怕你在蒸鱼时不小心手被割裂,都有可能因为感染病菌而被截肢。

▲ 图源:张文宏2018年的演讲

整个演讲过程深入浅出,他将流感比作大老虎,感冒比作小爬虫,哪怕此前对传染病学完全没有概念的普通人也能听懂。

回顾完传染病史,他感慨:“岁月这么静好,就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

他接着解释,并非自己品性多么高尚,而是天命。什么是天命呢?张文宏停顿了会儿,“不做这个事,我晚上就睡不着。”

张文宏很容易感到焦虑,而这种焦虑恰好适合成为医生。

演讲结束前,他告诉台下的观众,亦像是透过屏幕告诉所有人:

你有梦想有理想为人类的未来,我们(指医生)来保护现在岁月的静好。

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我将牢记尽管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但是医生本人对病人的爱心、同情心、及理解有时比外科的手术刀和药物还重要。”

这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一句话,每个医学生都有所耳闻。对张文宏而言,这句誓言贯穿在他每一次的问诊与生活中。

科室里,人送张文宏外号“张爸”。同事邵凌云说过:“张爸30来岁就是张爸,他样样都要关照好,连一起坐车谁先下谁后下,都要管到位。”

他对学生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如果想要探讨课题,只能在早晨六点半的时候找他,这是一天中唯一不被打扰的时间。张文宏曾调侃,报考自己手下的研究生需要勇气。

▲ 张文宏与同事

即使如此,报考他手下的研究生依然数不胜数,除去专业领域的精进外,张文宏身上更可贵的是医生白袍下,人性的温度。

网上流传的“硬核”言论让张文宏看上去或许有些粗暴直白,实则,他的内心极为细腻。

成名后,张医生曾经的患者在网上记录着往日的点点滴滴,从侧面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张文宏。

有位网友的母亲去看病,老人听力不好,腿脚也不便,张文宏在处方纸清晰地记录着所有看病的步骤,字迹潦草却心细如发:去哪里缴费、哪里抽血都写得清清楚楚,最后强调,不要重复挂号。避免老人过多缴费,带来经济负担。

另一位患者是位14岁的小男孩,在治疗中,张文宏发现家属为了给孩子治病,挪用了孩子姐姐上大学的费用,了解情况后,张文宏当场给了家长5000元,让孩子继续读书。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倘若患者遇到困难,哪怕素不相识,张文宏也总会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决。

很多患者从外地远道而来,只为他的亲诊,如果没挂上号,张文宏会特意挪出时间为他们加号。

有些病人感动于他的仁心医德,想送些礼物以示感激,所有患者赠送的礼物中,张文宏只接受过一副锦联,被他挂在科室用来激励自己,锦联上是每个患者的心声:

“我只是你们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你们是我的人生转折。”

如今,张文宏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地致力于新冠病毒的研究治疗中,出镜的次数越来越少,他想将更多的时间留给有需要的患者。

面对突如其来地被关注,他说过多次自己不想被神化,只想做该做的事。

是的,我们不必神化他,也不必神化任何人。

这次疫情中,83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第一时间赶到武汉,72岁的李兰娟院士每天只睡三小时,女少将陈薇仅用四天研发出检测试剂盒,还有始终讲真话坚持为全国人民做科普的张文宏医生。

而他们之外,那些仍然守在一线的平凡医生,有人已经牺牲,有人还在连续作战,实践着医学生誓言里的那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前阵子,上海图书馆发起一项活动,号召上百位各界名家手书寄语,张文宏正是受邀者之一,他用记号笔写下: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疫情总会过去,可是,也正如张文宏所言,未来,人类可能还会遇到新的挑战。

别再让灾难教人成长,付出生命作为代价。

参考资料:

1.新华社《“我们只想救好病人”——走近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

2.文汇报《张文宏:我们一定要跑在病毒前头!》

3.新周刊《张文宏这样的医生,中国需要一万打》

4.上观新闻《硬核教授张文宏刷屏背后:学生眼中的黑眼圈暖男,曾开车送患者赶火车》

5.张文宏演讲《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

十点人物志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原标题:《“钱能捐,物能捐,张文宏绝对不能捐!”》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除中国外全球新增确诊超2000例,除武汉外湖北新增清零

文|李胤烽初彦墨编辑|陈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020年3月5日上午10时,全球累计报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