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明的互动 读《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黄东光
擅长历史类大众科普及纪实文学创作的高洪雷,近年来佳作不断。继《另一半中国史》《大写西域》《另一种文明》《楼兰啊,楼兰》等口碑力作之后,一本记录民族历史和丝绸之路兴衰的新作《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又与我们见面了。
全书以时间为经,聚焦丝绸之路中的一些重要城镇,分十五个章节。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同时,辅以文学化的细致描摹,使丝绸文化的不朽荣光,穿越时空,再度迸放光彩。
国际上对丝绸之路的定义有两种。广义的是指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交通、贸易、文化交流的途径及其内容。狭义的是指汉代中国与中亚巴克特亚之间经营丝绸的贸易路线。本书所探讨的,是广义的丝绸之路。经过大量的考证,作者认为丝绸之路有四条具体线路,位于北纬33度到41度之间。从中国启程,出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费尔干纳盆地、伊朗高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前往罗马,直线距离达12000公里的国际大动脉,便是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干道,也正是本书所要讲述的重点。
作者长期从事民族史、人类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丰富的从业经历加之广博的阅读,让他的这场书写,既有考据上的庄重,也不乏历史上的厚重。除此之外,一些生活场景的描写,佐以细节上的精雕细刻,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高洪雷将丝绸之路沿岸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上的递进演变,纳入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予以回瞻,不但描绘这些国家的繁华和富庶,还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蓬莱、长安、敦煌、罗马等中外古城璀璨的历史渊源,讲述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独特的风土人情,并撷取许多轶事典故和神话传说,无疑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大地遍植桑树。当地人对野蚕开始驯化,进而产生了桑蚕业,这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彼时,齐鲁古国一直把桑蚕业作为经济支柱予以培育,齐桓公时期对养蚕能手和防虫能手予以奖励,并且令百姓住宅四周只准种植桑树。到了汉代,高度集权的中原王朝也一直通过朝贡、互市、和亲等方式,牢牢控制着丝绸贸易的主导权。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步增强和中外贸易的不断兴盛,这条繁华的丝绸之路,不仅向海外众多国家输出精美的丝帛、清心爽口的茶叶、取之天然的中药材,还借助丝绸之路的广泛影响,把中国的造纸术、美轮美奂的瓷器等送往欧亚大陆。而海外国家的珠宝、香料、竹布、奇禽异兽以及佛教等,也被源源不断输送到中国。
这条辉煌之路,不仅见证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紧密交往,更见证了中外文明的激情互动。《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在追溯这些难忘的一幕幕场景之时,还穿插讲解了一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这条繁华的经贸之路增添了不少人文底蕴。如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北魏时期佛教的兴起和龙门石窟的建立,隋代时开凿大运河,唐代时长安城的修建和高僧玄奘西往天竺取经等,一桩桩一例例的背后,都能够找到丝绸之路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生产以及人们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浸润。
基于以上认识,作者认为,丝绸之路是世界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流、互通之路,它的特点和属性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殊为难得的是,在文化传承方面,特别是对各大文明融合中的贡献,是任何一种形态都无法比拟的。就连世界遗产委员会也认为:“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定居文明之间的交流,它在长途贸易推动大型城镇和城市发展,水利管理系统支撑交通贸易等方面是一个出色的范例……”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今新世纪的“丝绸之路”正在世界各地延伸、拓展。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又将在这种互联互通中,走向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姚彦如)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复产,人员状态从静态转为循环流动,如何在尽快恢复产能的同时,做好企业员工追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