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护士援汉37天记:从一件被大家练习时穿破的防护服开始
张亚如还记得一个月前刚到武汉的时候,队员们在酒店里培训了两天,练习穿脱防护服。虽然各家医院都带来了一些防护物资,但大家都舍不得把防护服浪费在练习上,一套防护服一副手套,二十多名医生轮着穿了脱、脱了穿……
最后,那套防护服破了,连手套也烂的不像样子。
张亚如在病房。本文图片 受访者提供
30岁的张亚如是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消化内科护士,从1月27日至3月4日,她已在湖北武汉一线抗疫37天。回忆自己穿上防护服将要走进隔离区病房的那一刻,从紧张到能听清自己的心跳,慌到手抖,到逐渐坚定勇敢;从常听闻重症患者“这个班还在下个班就没了”,到近段自己所在病区都无患者死亡;从病区最初满床,到现在空床率近一半——情况在明显好转。
张亚如告诉澎湃新闻,每天最开心的事,是下班时交接本上没因死亡消失的患者。她坚信,她一定会带着家人的牵挂,凯旋而归。到时候,她要好好安慰紧张的母亲,抱抱可爱的儿子。
第一次进病房,能听清自己的心跳
最近,从武汉市第四医院回到酒店,除开会讨论患者护理方案,有时,张亚如会和同事在酒店广场跳跳绳、打打羽毛球。
跳绳和羽毛球都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寄来的,“单位在后方太给力了。”张亚如告诉澎湃新闻,小到生活用品袜子、内衣,大到N95口罩、防护服这些重要物资,单位都想尽办法筹集送到武汉。在初期防护物资极度匮乏时,一度有同行表示羡慕。
张亚如(左)下班后和同事锻炼
跳绳、打羽毛球,是让医护人员增强锻炼,放松心情。医疗队在群里公布有心理医生的电话,不过张亚如没打过。她说,有些“战友”失眠比较严重,为此,医疗队配有帮助睡眠的药物。
自认神经比较“大条”,张亚如觉得自己目前心理状况还不错。
张亚如是土生土长的河南开封人,父母是做生意的。她在河南商丘读大学时,每个周末都要回家。从读书、工作到结婚生子,她觉得自己被各种疼爱,被保护得现在做了妈妈还像个小女孩。
正月初一(1月25日),单位通知报名时,有呼吸科工作经验的张亚如毫不犹豫报了名,她按要求给领导发去丈夫同意的微信聊天截图,丝毫没感觉害怕,反而有些激动。
就在报名前,张亚如曾梦到自己到武汉支援了。后来,当她真正穿着包得严严实实的防护服,进到病房,突然强烈地感觉,这一幕和梦中的场景一模一样。这件无法解释的事,她没敢和别人说。
报名那天,张亚如只告诉母亲单位通知报名。次日在高铁上,她接到母亲电话,母亲一哭,她就难受了,只能安慰“没事没事”。
医疗队成员来自河南多家医院,正式入驻武汉市第四医院前,在酒店培训了两天。虽然各院都带有一些防护物资,但大家舍不得浪费。河南大学淮海医院26名医护人员,轮流用一套防护服练习。
“最后,那套防护服都破了,手套也烂得不像样。”张亚如说。
主要是练习脱防护服,因为从病房出来,防护服是被污染的,所以要特别小心。“每脱一次,就多一次感染风险。”张亚如算脱得比较快的,也要30多分钟。即使现在比较熟练,也要10多分钟。
“进驻医院前开会时,领队表情比较凝重。他想着我们都年轻,一定要把我们带回去。我觉得好像真的直面生死了。”张亚如说。
疫情发生后,武汉市第四医院的住院楼整幢被改为新冠肺炎病区。河南大学淮海医院的26名医护人员,最初负责十楼和十一楼两个病区,后增加十二楼病区,每个病区37名左右患者。
当时,武汉已经有不少医护人员感染。进驻后,张亚如第一次穿好防护服,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感觉有些恐怖。经过层层程序,到最后一道门,按病房按钮那一刻,她能清楚听到自己的心跳。
“我做着深呼吸,也无法控制手抖。”她说。
张亚如生活照
患者夸医护人员是“好孩子、英雄”
有时,张亚如感觉,身体上的疲惫已达极限。
每个班4个小时,为避免上厕所,上班前两个小时不能吃喝。每次上完班,除膝盖以下,衣服常湿漉漉的。最难受的是防护服里出现状况,比如口罩耳带勒住耳朵疼了、身上痒了,也无法处理,特别痛苦。医护人员还要穿纸尿裤,以防尴尬时刻。
起初,近40名患者不能自理的差不多十个,许多患者需要高流量吸氧。患者四肢健全,就是下不了床也没法动,能清除听到他们的闷喘声。最可怕的是死亡率高、还特别快。“这个班还跟他说话,下个班再去,人就没有了。”
“刚开始心理压力确实比较大,每次回酒店,都会洗很久。”张亚如说,可能因为住院晚,患者病情都很重,打针喂饭喂水时,随时都会咳嗽。还要帮有些患者换纸尿裤、收拾卫生。在帮一位女患者倒小便时,不小心尿液混着经血溅到她的鞋套上。
待几天后,张亚如觉得,“没那么害怕了”。
因为她深刻感受到患者想活着的欲望:患者们特别不爱说话,而且心理压力很大。量体温,如果发烧了,立马会急,说“怎么会发烧啊,我不应该发烧,我不能发烧啊”。很多患者觉得自己不行了。
在病房,张亚如和同事会想办法鼓励患者。她们会告诉患者每种药的作用,想法劝患者多吃饭,和患者多聊天拉近关系。
有一位老太太,正和孙女视频,张亚如看到,下意识和小女孩打招呼。小女孩问她是阿姨还是叔叔,她说是阿姨。小女孩的妈妈让女孩在视频里给张亚如鞠躬。“说感谢我照顾她奶奶,我当时特别感动。挂完电话,老太太问我,自己还能不能见到孙女,我鼓励她说我也有孩子,我们都能见到他们。”张亚如说。
每当患者死亡,医护人员会帮助清理物品,手机等有价值或意义的,会消毒后用塑料袋装起来,写上名字,通知家属。
让人心酸的故事很多。有位老太太,在治疗过程中,身为博士导师的女儿已在另一个医院去世。还有一天晚上,一位老先生送40多岁的癫痫儿子住院,儿子心智像个小孩一样,老先生不放心,也想住在这里,但他的病情只符合去方舱医院。老先生的老伴、父亲,都因新冠肺炎去世。走时,他交代一定要给儿子按时吃药。我们安慰他一定要挺住,因为他以后还要照顾儿子。
“真的太伤感了,同事们都流泪了。”张亚如说。
在病区,也有很多温暖时刻。26床老爷爷,每次张亚如去给他输液,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她们是好孩子,也是英雄。张亚如也会鼓励老爷爷,“有我们在,你也一定会好起来的!”
有一天,她感觉最暖心的事,是这位老爷爷多喝了一碗粥,“他不知道,他多问我要一碗粥的时候,我心里有多激动。”
张亚如拍下的武汉2月17日的黄昏
“来,肯定就是吃苦的”
张亚如每天最开心的事,是下班时交接本上没因死亡消失的患者。
她告诉澎湃新闻,在方舱医院启用十天左右,情况越来越好。
目前,张亚如所在的病区,只有20名患者,空床率近百分之五十。已经连续多天没有休息的医护人员,每周可以轮休一天。最让人高兴的,是治愈患者越来越多,死亡患者越来越少。她所在的病区,已经两个星期没有患者死亡。
2月27日,张亚如所在病区有两名患者出院。一位是八十岁高龄的老奶奶,一位是大学教师。她们感谢医护人员救了她们的命。帮她们提行李,送她们出院时,没有拥抱、没有握手送别,看着两人笑眯眯的眼神,张亚如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告诉澎湃新闻,因为到的早,她们住宿的酒店条件不错,虽然饮食上有一些不习惯,但大家对这个没什么要求。“来,肯定就是吃苦的,要想吃香的喝辣的就不可能。”她笑着说。
只是目前N95口罩比较紧张,她手里只有5只了。上午8点到12点的班与患者接触最频繁,碰到这个班她才舍得用。
2003年非典时,张亚如读初中,最大的印象是不让上课了。谁也不会想到,她现在会作为护士,投入这样一场“战疫”。
张亚如的日记
在日记里,张亚如写道,儿子有家人照顾,她很放心,“因为我这个笨拙的妈妈,也只会带他玩玩游戏,做的永远都是黑暗料理。不过,妈妈的小王子,现在,你的妈妈在做一件特别厉害的事情”。
每天,母亲至少会跟张亚如视频一次。如果不视频,母亲会睡不着。平时就和母亲无话不谈的她,每次最少聊40分钟。
在电话里,乖巧的儿子会问她为什么还不回去。她总是告诉儿子,等妈妈击败病毒。儿子还不知道这关乎生死,则会开心鼓掌说,“妈妈加油”。她还不能让儿子觉得害怕,会给儿子发自己的照片,跟儿子说现在还不能出门,因为妈妈还没有胜利。
再过8天,就是儿子四岁生日,张亚如赶不回去了。她说,等抗疫胜利回去,要给母亲补一个团圆年,给儿子补一个生日。她最想做的,是好好安慰下紧张的母亲、抱抱自己的小王子,再吃点好的。
前些天,张亚如曾拍下武汉的夕阳。一众高楼在暮色中,灰暗而阴沉,而在天际,是一抹美丽、亮眼的晚霞。(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曾连续三年参加澳式橄榄球职业联赛(AFL)常规赛上海站比赛的老牌劲旅阿德莱德港俱乐部近日录制视频,表达对中国人民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