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医生救救我” 治病救人让我忘记身处高风险疫区

澎湃新闻 2020-02-03 15:30 大字

文丨肖武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与危重症学科主治医师、上海市援鄂医疗队队员)

刚在和朋友说武汉工作情况的时候竟然让自己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出来,双眼朦胧,想想将近不惑之年,堂堂七尺男儿,父母健康,兄弟姐妹幸福。为何? 昨日第一次进武汉三院光谷院区,医院已经完全改建,由原来的综合性医院改建为专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传染性医院,严格的出入管控是防止疫情加重的必要方式。我们每个人都领取了一张临时出入证明,门口保安查验后才能进入专门的清洁通道,以保证通道的绝对安全无污染。 专用的通道,专用的电梯,来到了武汉三院光谷院区为上海的工作人员准备的更衣室,穿着手术衣来到监护室门口,已经有很多医生护士在穿隔离衣,防护服,两边墙上贴了很多,穿防护服的指导图,作为一名普通的ICU医生,这真的是有难度的,虽然来武汉之前就在上海中山医院培训过,虽然来武汉后也培训过,虽然自己在宿舍也和同事反复模拟过好多次,但是当真正面对监护室那紧锁着厚厚的铁门上鲜红的“重症监护室”几个大字时,我明显感觉心跳加速,好像自己目光有点呆滞。

“您好,您好”急促而温柔的声音唤醒了我。“我有点不会穿这防护服”我的声音竟然有点胆怯,面对的还是个女医生。“看这墙上,都有指示,我也可以帮你,先把第一层口罩带起来……”。在战战兢兢中,有监护室董医生帮助下,终于完成了防护服的穿戴,并作了严格检查后,后来才知道,这来自河南的董医生虽然年轻,但已经时目前监护室的住院总医师了,雷厉风行的性格,完全就是为重症医学医学而生。 ICU虽然刚成立4天,但是,呼吸机、气管插管、透析都有了,不断有电话打进监护室,有重病人要转过来。在隔离衣、防护服、双层口罩、护目镜等多重包裹后看不到他们疲惫的容颜,只有更加坚毅的眼神,斗士般目光。发自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真的很伟大。 在李庆云主任和王瑞兰主任带领下我们上海援助组和武汉三院医生一起开始查房,第一次进这样的隔离病房,真有点畏首畏尾,在董医生不断的鼓励下我才慢慢放松下来,调整呼吸机,调整患者卧姿,调整患者的氧气流量,这些在平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这里突然变得那么的重要,因为进这样的病房每个医生,每个护士的防护装备消耗是巨大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停留时间增加每一分钟都会增加被感染的风险,所以进来的每一分钟都要珍惜,都要谨慎。

不断地有患者说“医生救救我吧”。他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支柱、脊梁,一个人的倒掉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垮掉。我的手越捏越紧,没有了慌乱,没有了恐惧,仿佛我有回到了我最熟悉的监护室,虽然走路时不时会踩到鞋套,防护服什么的可能约束我的行动,但他约束不了我救治重病人的心情,约束不了我急切的希望重病人转危为安心情。毕竟医生做了这么久,治病救人已经成为了我的本能。 查完房,已经是2小时之后的事情了,下来是更加重要和不易的事情:脱防护服。有个非常严厉的督导员在指导脱防护装备。不停地指正我们这些新手。脱完全套装备才发现一个个脸上全是口罩勒的痕迹,短时间多次洗手,双手皮肤都是苍白的,还充满了皱褶。而这些,武汉的医务人员都已经经历了很久。来到清洁区开始查在详细的查看每一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和整体状况,讨论治疗方案,双方都提出目前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大家激烈地讨论着,好像都忘记了身处高风险的疫区,忘记了刚才的劳累与疲惫。看来医生啊,只要说到病情,就会忘记劳累,忘记生死,治病救人,就是医生的天职。这是一个伟大的职业,这是一群伟大的人。

(写于2020年2月1日)

新闻推荐

城市轨道交通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软性”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为城市治理者带来诸多治理挑战和难题。这次疫情爆发的主要地点涉及到诸多城市。从媒体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