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我参与了上海首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治愈 仍在奋战

澎湃新闻 2020-01-26 18:21 大字

【编者按】

2020年春节,寒风凛冽,病毒肆虐。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放弃假期,放下家庭,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守卫人民健康。

从1月26日起,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1月26日,星期日,阴天。

疫情仍在蔓延,我和同事们仍然在一线积极奋战。

很幸运的是,就在2天前的除夕夜,上海首例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解除隔离,治愈出院了,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一例病例的治疗。

患者是56岁的陈阿姨,长期居住在武汉,1月中旬,她从武汉来上海探望女儿一家,突然出现了发烧,曾自测体温,最高时达到了38.4℃,在自行服用退烧药无效的情况下,她来到了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我们医院的发热门诊自2019年11月改造完毕,初衷是应对每年的流感高峰季,降低发热病人和院内其他患者的交叉感染风险,因此,这个发热门诊和观察病房设在相对独立的一栋楼。

发热门诊每天晚上都会出现就诊“小高峰”,医院会调遣所有内科系的医生前往支援。

当时,最先接诊陈阿姨的是呼吸科的于医生,由于当时,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还只在武汉有报道,疫情还没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但他还是保持了高度敏感,第一时间告知医务科。

尽管甲流、乙流测试都是阴性,她的体温也不算很高,症状也并不明显,但当于医生问到她在武汉的生活史,立即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给她开具了胸片检查,发现两侧肺部呈现多发渗出病灶,这是“非典型肺炎”的表现。

当晚,医院管理部门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一边积极对患者开展治疗,一边将其留院隔离,并在患者经过的区域进行严格消毒,同时,上报上级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随后,还完善了相关检查,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莫西沙星注射液抗感染、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抗病毒、维生素C、宣肺止嗽合剂、氨溴索片等对症支持治疗。

次日,上海市卫健委即组织市级专家来院会诊,肯定了医院的初步诊断和治疗举措,并对陈阿姨进行严格的采样检测。

从1月18日起,她就没有再发烧,乏力症状也逐步减轻。

在住院前期,陈阿姨有些焦虑,心情也有些烦躁、低落、吃不下饭,我们担心她营养不够,考虑到她是武汉人,吃不惯偏甜的上海菜,医院营养科专家还来帮她会诊,又特意让厨师迎合她的口味开小灶,她一个人在隔离病房里感到孤独寂寞,后勤部门还搬来了电视机,我们感染科、呼吸内科的医护人员除了治疗她的疾病,还经常耐心地开导她、安慰她,让她克服了对疾病的恐惧。

看到陈阿姨逐渐恢复了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我们也感到很开心,这样有助于她病情的快速康复。

1月20日,经国家卫健委专家复核,陈阿姨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此时,经过前期的积极救治,她的病情已经明显缓解,氧分压升高到正常水平,肺部病灶明显缩小,通过1月21日和1月22日两次鼻咽拭子及痰液采样,送市疾控中心病毒检测,结果均报阴性。

1月24日,经过院内、外专家的慎重评估,陈阿姨符合了全部出院指证,也渡过了危险的传染期,可以呼吸到外面自由清新的空气了,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很开心,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时刻准备着积极面对“抗疫”工作。

当前,医院感染科、呼吸科、急诊科以及其他支援一线的医生、护士们,一个个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回乡和旅行的计划,选择留在医院,奋战在一线。

每天早上5点起来去上班、晚上9-10点下班,已经是我目前的工作常态,但医生的职责就在这里。我没有告诉我的家人我在最前线,家里因为有老人,也有孩子,怕他们担心,现在回家也是单独睡一个房间,一来不打扰家里人,二来我也能工作安心点。

我也经历过SARS,要说对目前的疫情不恐惧是骗人的,但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有职责去迎接这场“硬战”,去守卫所有人民的健康。

(感染科:刘医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上海国企在行动!上药5吨救援物资同步送达援汉医疗队驻地

1月26日,澎湃新闻从上海市国资委了解到,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上海各国企正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全力保障保障前线安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