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漫话春联■刘琪瑞

四川政协报 2020-01-24 00:38 大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这首脍炙人口的《元日》可谓人尽皆知、耳熟能详。诗中“屠苏”即屠苏酒,饮之可驱邪除瘟;“新桃”“旧符”即桃符,是春联的雏形。诗中不难看出,早在宋代,人们就有过年时燃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对子”,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包括春联、福字、窗花、过门钱等)中的一种。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喜悦心情、表达美好愿望、烘托节日气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庆新年、迎新春的重要习俗之一。

春联起源于桃符。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一带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据《淮南子》《后汉书·礼仪志》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由此看来,古人是以桃符来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亲手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称为最早的一副春联。到了宋代,“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不过,开始集《诗经》古语、唐宋诗句作为“联语”,也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多用粉红笺写出,张贴于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春联》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明代之后,“桃符”才真正被称为“春联”。明代文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春联的盛行,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推行。他不仅亲自微服巡查,观赏品评,还亲笔给大臣们题赠春联。如,朱元璋赐给中山王徐达的春联:“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赐给学士陶安的春联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借此给文臣武将极高的评价。

春联的种类繁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家家户户的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贴春联,寓意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还有给灶神、土地、玉皇等神仙贴春联的。“灶王爷”的联语为“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等,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祈愿。

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家也会根据自身特点,撰写、悬贴不同内容的春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望与祝福。比如,“春好禾苗壮,人新稻谷丰”,这是农家的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是商家的春联;“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这是教师之家的春联;“旧貌一剃了之,新颜从头开始”,这是理发店的春联;“但愿人长健, 何妨吾独贫”,这是诊所的春联;“储蓄为盆能聚宝,勤劳如树可摇钱”,这是银行的春联……

民谚云,“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即春联)”。当人们扫尘除旧,把新崭崭、鲜亮亮的春联、过门笺、窗花儿,张贴在门楣、窗棂之上,那个红火火、光彩彩的春天就伴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晶莹清冽的雪光辉映下,欢欢喜喜地向人间走来了。

新闻推荐

3小时4百多签名令人泪目!上海医务人员自愿请战上抗疫一线

本文图片均来自文汇APP“我是一名有着13多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14年党龄的党员,看着病毒肆虐,自愿报名申请加入医院的应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