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伴我五十载
●陈皓
我是个60后,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阅读是从小学课本开始的。
那时,乡下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书店,只有供销社有个卖书的柜台,里面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小人书。我放学路过那儿,总爱拐进去,因为没有零花钱,只能盯着小人书的封面左看看右瞧瞧,饱一饱眼福。老师说,黄花郎(蒲公英)和猪耳朵草(车前草)是药草,可以卖钱。我每次挑猪草羊草时,将它们拣出来,拿到收购站去换钱。一分一分地攒着,凑足了就到供销社买来心仪的小人书。
放学后,我要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晚饭后,才有空做作业、看看书。煤油是计划供应的,妈妈总是把灯头捻得特别小,看书很费力,还没看过瘾,妈妈又催我睡觉。我等妈妈睡了,悄悄地爬起来,在飘忽如豆的煤油灯下,《红岩》《红日》《红旗谱》等让我如痴如醉。一天深夜,我正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突然,“哧——"的一声,一股焦味扑鼻而来,一摸前额,刘海被灯火烫着了,刚要抬头,精彩的故事又把我拽回书里。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在阅读时,遇到佳词妙句、精彩片段,立马抄下来。虽说没有“读书破万卷",但积累的资料丰富了,写起作文来就顺手多了。写了好作文,老师就让我抄在他的作文合订本上,厚厚的本子里汇集了历届同学的优秀作文,阅读学哥学姐的文章,让我获益匪浅。
1982年,我到南京求学。每月不多的生活费,扣除必要的开支,所剩无几。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是新华书店,《苦菜花》《简爱》《少年维特之烦恼》,新书目不暇接,我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瞧瞧这本,翻翻那本,恨不能全部收入囊中。
毕业后,做木匠的姨父帮忙打了一张小碗橱,我把它当作生平第一张书橱,将平时积攒的书籍,细心放入暗橱,常用的书放在抽屉里。这是打拼的岁月,专业书刊和文学书籍都是我的最爱。下班归来,边在煤球炉上烧饭边看书,因为看书入神,将饭菜烧糊是常有的事。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住房条件的改善,我家的书房越来越大,《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名著和《当代》《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纷纷在我家书橱安家落户。生活再苦再累,只要开启橱门,捧起书卷,安宁、安详的感觉就会弥漫于心头,尽情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在书中,我认识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感受到百味人生。
阅读给了我成长的力量,让我有能力不断挑战自我,在经历企业破产时,有能力重新就业。45岁时,有机会应聘到江苏省如通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直到退休。
退休后,我有了更多的闲暇,又迎来全民阅读的好时代,有幸加入宾城点灯人读书会,跟着大家一起读经典,积极参加走访如东优秀儿女活动,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我拿起笔,将所读所思所悟形成文字,与大家共享,部分作品在报纸杂志上得到发表。
渐渐地,我由一个普通阅读者,成长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努力践行着“让阅读成为信仰,让分享成为习惯"的初心。2018年,我加入到如东县阅读者协会,成为协会“经典好书领读"项目负责人,带领读友参加“共读共写、分享众享"活动,不忘初心,共同进步。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通过阅读,我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去年,参加上海市作家协会与文汇报社共同举办的“爱我中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我的散文《书箱·书橱·书房》获得二等奖。
阅读伴我五十载,丰富了我的人生,滋养了我的灵魂。往后余生,我将继续与书香为伴,行走在阅读推广的道路上。
新闻推荐
白天鹅在三门峡黄河湿地上空飞翔(1月20日摄)。进入冬季,大批白天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湿地栖息越冬。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