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邓小平
□余玮
自己动手改善生活(2)
邓小平夫妇在平时原本就已相当俭朴的生活开销上,进一步节省。每天以素菜为主,一个星期只吃一次猪肉。最明显的变化要算是邓小平夫妇开荒。两位老人下班后,利用中午时间在院内两边各开了4块地。邓小平用锄头把地修成垄分成畦;卓琳搬个小凳,坐在地上一点一点往外捡石头砖块;夏伯根再把刷锅刷碗的水,全都倒在地里。不多久,从边远山区回来探亲的小儿子邓质方(飞飞)也挥锄开垦。新开的菜地,散发出阵阵泥土的清香。
干过农活的黄文华看出,邓小平干起开荒种地的活来很有招式。其实,邓小平早在任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时就干过不少农活。为了尽快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他在各县组织春耕生产委员会,并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奔赴生产第一线,扶持贫困户,狠抓春耕生产的落实。他还亲自犁田、施肥,最艰苦的时候还以人代牛,拉动犁铧。县委书记的举动,鼓舞了三县人民,他们一鼓作气,夺得了好收成,支援前线英勇杀敌的红军。在延安、在太行山,邓小平也开过荒。艰苦的革命经历,给了邓小平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只有自力更生,才能丰衣足食。现在根据不同季节他们要在自己所在的院内开荒。
邓小平夫妇在4块新垦的荒地上,种上了小白菜、西红柿、大蒜、丝瓜、南瓜、辣椒、茄子等。每天早晨起来,他们施肥、浇水、除草,两三个月后,4块菜地长得青葱翠绿,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青菜可以摘了,南瓜开出了金黄的花,蜜蜂在花的周围来回飞舞。邓小平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一次,邓小平情不自禁地喊道:“卓琳呀,快来看,丝瓜又开花喽!”卓琳正在厨房里忙着,听到喊声忙着从厨房里快步走到院子外的菜地边,看到邓小平高兴的神色,不解地问:“老爷子,你高兴什么呀?”
“你看,丝瓜开花了,结了小丝瓜喽!”邓小平说到这里,心里憧憬着,一根根丝瓜挂着晶莹的露珠,在晨风中摇荡。
“又要有丝瓜吃喽!”邓小平挑起水桶,依次浇灌着每一垄菜地。这时,夏伯根就帮着搓草绳,搭建瓜棚,让丝瓜、苦瓜、南瓜、冬瓜的藤好沿着草绳,攀上棚栏栅或棚顶。
不多久,他们精心喂养的几只鸡,也开始下蛋了。这几只鸡,仿佛通人性似的,一看到邓小平夫妇劳动回来,就咯咯地跟上前来,仰着脑袋,要求主人喂食。邓小平夫妇总是高兴地满足它们的要求。几只稍小的鸡在院子里叽叽叽叽叫得欢,原来空旷的院子,一时充实生动起来。不过,有一天晚上喂食时,发现有一只母鸡还没有入窝,夫妇俩找了好久,直到深夜才在一棵树蔸下找到。
听到长大的鸡下蛋时咯咯嗒的叫声,看到瓜棚上缀满的菜花及土中嫩绿的青苗,邓小平夫妇收获着说不出的喜悦。
无法替代的天伦之乐
远在山西插队的小儿子邓质方回来探望,邓小平夫妇自然感到无比欣慰。小儿子长壮了,也晒黑了,比原来成熟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坚强的体魄。邓小平夫妇和夏伯根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对邓小平来说,儿子的探亲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他与外界隔绝多时,儿子可以给他带来他想知道的多种信息。他认真仔细地听儿子讲述,时而高兴,时而忧虑。世事的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控制的局面,各地都在打派仗。这对于邓小平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可是能听儿子讲外面的情况,交谈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这就是邓小平此刻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了。然而,幸福的时间太短,仿佛刚刚相见便要分离似的,转眼,儿子已到了归期。
这年3月12日,邓小平仍旧沿着“邓小平小道”来上班。尽管他像往常一样默默无语,但心中隐隐作痛,因为就在这天,邓质方就要返回插队的边远山区。儿子的离去,给老人带来了缕缕忧思。
心情不好,劳动又紧张,一把锉刀在邓小平的手中来回锉,额头流下了汗珠。突然,他眼冒金星,一下子昏倒在地上。这可急坏了车间的工人,老邓虽然说话不多,但工人们都非常尊重他。见到他突然晕倒,工人们都围了上来,连忙把他扶到椅子上。
卓琳闻讯连忙跑过来,看见邓小平昏厥的情形,眼泪刷刷地流下来。她对邓小平的病情是了解的,断定是低血糖病复发。卓琳想:这病他好几年没发了,一定是小儿子的离别给他造成了内心痛苦。很快,卓琳冷静下来。
她用手摸摸邓小平的额头,看了看瞳孔,见邓小平面色惨白,眼睛失神,便想到一种简单的抢救方法。卓琳朝站在邓小平身边的工人望了一下,看到程红杏站在那里发呆,便喊叫程红杏:“小程,你有开水吗?”急得手足无措的程红杏,听到卓琳的喊声忙回答:“有开水!”
“你家有白糖吗?”
“也有。”
“快去冲杯白糖水,要快!”卓琳这时也顾不上客气了。
程红杏一听,拔腿就往家里赶,幸好家就住在厂区。程红杏跑进家里,翻出盛糖的罐子,洗净一个大茶缸,一下装了不少的白糖,冲成一缸很浓的糖水,又急着往回赶。
卓琳接过搪瓷茶缸,以感激和信任的目光望了望程红杏,随即把糖水喂给邓小平。喝下大半缸糖水后,邓小平的精神渐渐好转。这时,卓琳便向大家说:“大家不用担心,老邓得这种低血糖病的历史好久了,发病时,只要及时喝一杯糖水,很快就会好的。”
有人问了一句:“怎么会得这种病呢?”卓琳说:“其实老邓的身体素质一直很好,但在莫斯科和赫鲁晓夫谈判时,一谈就是一天一晚,很少休息,就是在那时累出这种病。”
大家见邓小平脸色好多了,也放心了。黄文华连忙劝卓琳送邓小平到医院去开药。卓琳说:“药先不用开,我们送他回家休息吧。”
大家一听又急了,怎么送呢?这么小一个厂,连辆小汽车也没有,到县里借一辆也来不及。陶端缙想了个办法,决定亲自用拖拉机头送邓小平回家去。他以歉意的口吻问卓琳:“我开拖拉机送你们回家可以吗?开慢一点,保证不颠簸。”卓琳连忙说:“行。”
于是,由黄文华和程红杏等人扶着邓小平一步一步从车间慢慢地走近停在院子里的拖拉机,由卓琳陪着邓小平坐进驾驶室。这是一辆丰收二七型的拖拉机,没有拖斗,只有孤立的一个拖拉机头,除驾驶员外,只能坐两个人,坐3个人就很挤了。等卓琳扶着邓小平在拖拉机后座坐定后,黄文华吩咐陶端缙发动马达,慢慢加大油门,开始启动。陶端缙是新建县的一位老拖拉机手,驾驶技术高超。他扶正方向盘,脚踩油门,拖拉机顿时“哒哒哒”地吼叫起来,迸发出一股带柴油味的浓烟,缓缓地启动了。黄文华在后面护卫着,跟着拖拉机一路小跑……
第二天,卓琳来车间劳动时特地带了一包糖,亲手送给程红杏:“小程,这包糖送还给你。多亏了你,谢谢!”程红杏见卓琳还糖,心里过意不去:“都是应该的,这还用还吗?”可是,卓琳还糖态度坚决,于是对车间工人大声说:“老邓病好了啊,大家来吃糖吧!”说着朝每个人的茶缸里舀了一匙糖。卓琳和大家都高兴极了。
邓小平夫妇逐渐适应了在将军楼的生活,上午上班,下午休息、种菜、看书。安定下来后,他们更加思念在各地的儿女。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是长子邓朴方。“文革”开始后,北京大学的高才生邓朴方因为有一个“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父亲,惨遭迫害致残,下半身完全瘫痪。在那个年月,后来医院也不让他住了,把他赶到了北京清河救济院,靠编纸篓谋生。邓朴方在清河救济院的悲惨境况传到江西,邓小平夫妇的心都碎了。尽管他们自己也处在艰难中,但还是提出请求,把邓朴方接到身边来照顾。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住房套数按照申请职工家庭(包括借款申请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在岛城房产部门信息系统中记载的自住住房套数进行认定贷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