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过大年 □郑学富
“欢天喜地过大年,家家户户贴春联。”过年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体现了中国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的前身就是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刻画上神荼、郁垒二神像,悬于门首,卫家宅、保平安。《荆楚岁时记》说:“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五代时在桃木板上开始书写联语,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后蜀主孟昶有一年别出心裁,在桃符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到了宋代,在桃符上书写联语比较盛行。陆游《己酉元日》诗云:“桃符呵笔写,椒酒过花斜。”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
春联书写在红纸上应兴于明代,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之所以写在红纸上,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热烈、吉利祥和,而其推手就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微服上街巡视,当他看到千家万户的大门上张贴着红彤彤的春联,大街小巷充满着喜庆的氛围后,非常满意,可是当他走到小巷深处的一家时,大门上却没有贴春联,询问方知这家原来是阉猪的,不会写春联,街坊邻居又不愿代劳,朱元璋当即为其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第二天,朱元璋再次上街巡视,专门到这家查看,却发现春联仍然没有贴出来,他不禁勃然大怒,这家主人连忙跪拜,小心翼翼地说:有人告诉我这是皇帝的御书,不敢轻易地张贴在大门上,我把它挂在堂屋后墙的正中,天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喜,当场赐予这家50两白银。
由于明太祖的大力倡导,南京春节贴春联蔚然成风,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写春联卖春联在南京蓬勃发展,一些文人们在春节来临之际,纷纷走上街头市场,摆摊设点,现写现卖。《金陵岁时记》记载:明初,南京水西门大街有一家撰写春联的专业户——孟家寿字馆,每当春节来临,到这里求写春联的市民络绎不绝。当时春节最时兴孟家书写“鸿禧”二字贴于照壁,“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贴于门户。有咏春联诗曰:“人寿年丰鼓腹嬉,国恩家庆迓鸿禧,升平景象民安乐,尽说乾嘉极盛时。”
清代,贴春联已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著名民俗,春联的形式种类和文学艺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等。《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春联这个古老民俗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丰富多彩,又富有时代特征的春联,更加绚丽多姿。2019年春节,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曾写了一副春联:“九州跨入新时代,万众欢呼大作为。”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1月21日电(记者陈炜伟王雨萧)商务部部长钟山21日说,要切实做好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供应。根据市场情况,商务部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