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尚俭戒奢过佳节

芜湖日报 2020-01-22 07:08 大字

春节期间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往往也是铺张浪费最为严重的一段时间,走亲访友赠送高档烟酒和精美礼品,亲朋相聚大吃大喝胡吃海塞,发红包压岁钱动辄上千,麻将桌上一掷千金,结婚喜宴大操大办,迎亲车队越来越豪华,酒席越来越上档次。古人讲,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大到国,小到家,莫不如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辛辛苦苦了一年,逢年过节更容易大手大脚、放飞自我。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加强引导,倡导理性、文明、健康的消费观和人情观,摒弃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做到尚俭戒奢、移风易俗,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

马克思认为,从经济学角度,“需要”分为“必要需要”和“奢侈需要”,“必要需要”是实现人的本质必不可少的真实的、合理的需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奢侈需要”则是虚假需要,与实现人的本质毫无关系。对于以奢侈浪费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虚假需要”,马克思坚决反对,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辛辣指出,“享受那种仅仅用于享乐的、非生产的和浪费的财富的人,只是过着醉生梦死的、荒唐放荡的生活,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因而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毫无价值的牺牲品。”透过此判定,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看来,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一个视角。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数前人俭以养德的生动故事,陪伴我们从小到大。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官至高位,虽俸禄优渥仍然一生节俭,日常生活中“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居住的房屋简陋狭窄,夏季酷热难耐,只好在地下打洞。他在家书《训俭示康》中留下了“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的名句。清初名臣于成龙“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死后遗物仅有一件粗丝袍、一双靴子、一根腰带、几斗米、几罐盐豉。虽然他们吃得差,穿得差,物质生活相对匮乏,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极其富有。这种俭朴生活,表面上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但从根子上看是一种道德追求和价值取向。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和改善。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告别了缺衣少食的年代,亲戚朋友团聚更加看重交流和关怀。送豪礼,随大礼,大吃大喝,大操大办等奢侈浪费举动,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炫富行为,说到底无非是虚荣心理在作祟,充其量只能为自己刷一波存在感、秀一波优越感。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节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应倡导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坚持量入而出的适度消费,反对超出限度的过度消费,自觉摒弃虚荣心理和“面子消费”“攀比消费”,讲文明、树新风,过一个文明节俭、欢乐祥和、廉洁喜庆的节日。

吴仕平

新闻推荐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 看看古代过年有哪些习俗

再过3天就是农历庚子年春节了,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民间有许多关于过年的习俗。年是时间转换的标志,“一夜连双岁,五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