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为困难职工打造“造血式”帮扶机制
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工会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困难职工帮扶成为了委员们讨论的关键词。面对已经到来的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工会界别心系困难职工,提出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覆盖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化,从源头上斩断导致困难职工贫困的原因,真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1月16日《劳动午报》)
不同的困难职工面对的困难不一样,在对其帮扶上也就不能仅限于一招一式,而有的困难职工更有可能需要久久为功。本次政协全会上,工会界向大会提交建议,就切中了困难职工现实及长远需求,比如,由市民政部门牵头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符合北京市实际的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突出教育资助和就业帮扶,加大“造血式”帮扶政策力度;对重病、残疾等难以脱困的深度困难职工家庭实施兜底帮扶;发动和引导慈善协会等社会力量等等。
其中加大“造血式”帮扶政策力度,笔者以为,应该重视并在实践中加以侧力。简单来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困难职工及其家庭中有劳动力的获得相应技能,才能为其注入家庭增收的动能,促使其真正实现长久脱困。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针对性地对未就业职工及家属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加大力度,就凸显重要。
北京市总工会在2018年曾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办法(修订)》的通知,在分类实施帮扶措施中,通过就业帮扶实现解困脱困被排在第一位,其中就明确将有劳动能力的困难职工家庭纳入政府主导的积极就业政策,实施个性化就业帮扶,鼓励困难职工家庭成员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就业等等,这些同样是在造血上施力。
当然,对于困难职工帮扶过程中的问题也不能忽视。本次政协全会上工会界委员就指出,目前,由于涉及困难群体的信息源头多元、标准不一致,在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标准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帮扶资源使用效能。从这一层面讲,困难职工帮扶不仅要精准摸底与精准施策,更亟待打好“组合牌”,让帮扶资源配置及成效实现最优化。
综合而言,困难职工帮扶既离不开“输血”更离不开“造血”。更须认识到,职工的生活工作情况会随时发生变化,因病致困、因灾致困等,均有可能发生,这也正需要用工主体及工会多关注。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同样,也应充分发动和引导慈善协会等社会力量,以共同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杨李喆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郭杰文新年伊始,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欣欣荣菌菇基地的智能恒温大棚里菇香四溢。“现在正是香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