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共享农场”添人气特色养殖聚财气

钦州日报 2020-01-20 10:17 大字

(上接01版)只见群山环绕,植被良好,为农场提供了优渥的养殖条件。在牛舍里,一头头黄牛正在悠闲地啃食草料,农场负责人张业芳也忙着进行日常管护。张业芳说,每头生态牛达到正常出栏的周期一般需要两年,通过农场寄养,当年卖出牛仔收回资金再投入,将有限的资金滚动起来,且每个月的管理费将牛仔未来的收益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资金效益最大化。

驻村工作队员廖思睿介绍说,2018年11月,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韩流到该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提出,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随后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召开会议,决定投入后盾单位的扶贫资金13.2万元,在村民张业芳现有牛场的基础上打造“共享农场”。

按照“共享农场”的模式,客户可以把自己的牛放在牛场寄养,每月只需缴纳200元管理费,无需亲自割草、喂食,一年后可领回自己的牛或继续寄养;有劳动力但没有牛的贫困户,可与牛场签订劳动协议,由牛场安排种草、喂养等工作,每月按实际出工天数结算工资;对于家中有牛但无劳动力的贫困户,牛场可提供免费寄养;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出租土地,定期收取租金。

目前,共享农场“入住”有24头牛。为打消群众的疑虑,经过驻村干部与保险公司多次洽谈,促成了农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给每头牛都上了保险,实现了“活牛上保险”零的突破,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廖思睿说,“下一步我们将以共享农场为基础,辅以养殖家禽、种植果树等,推进建设农家乐为一体的共享农场。”

特色养殖,致富“法宝”

在村民熊桂芳家,记者看到一间约200平方米的兔舍里,一字排开的兔笼,一只只兔子活蹦乱跳,惹人喜爱。“这只肉兔有4公斤重,按照收购价每公斤30元计算,每只肉兔能卖120元。”熊桂芳一边喂食肉兔,一边乐呵呵地说。熊桂芳告诉记者,她从去年开始着手养殖肉兔,一开始缺乏养殖技术,她只试养了几十只肉兔。期间出现了不少问题,这让她信心备受打击。后来,在驻村工作队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她通过参观和学习养殖技术,养殖规模从几十只扩大到目前700只。在未来几天,将有来自广东的客商上门收购。

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熊桂芳一家通过发展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脱贫之路,已于2016年顺利脱贫摘帽。这只是那良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那良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致富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发展优势产业脱贫致富。

驻村第一书记蒋团云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依托村里的合作社,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推动那良养牛产业的发展,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后劲。同时,通过开展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入户谈心谈话,开展三方见面会以及开展向先进学习等活动,加强帮扶政策宣传,彻底地摒弃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心里的穷根,鼓励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帮助群众壮大发展种养产业,推动贫困户今年全部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挡不住的冰雪运输线

在冰雪路面往返400多公里,翻越20几座大岭,只为让山沟里的村民早日看上电视;刚刚结冻的江面无法走人,就用改装后的玩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