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从辉煌到平庸 广东中山三十而惑
元旦后的岭南,阳光明媚,生机勃勃。奋斗了一年的人们,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
广东人理应感到喜悦。此前,广东GDP已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全国上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中山这座城市备受煎熬。元旦前一天,中山公布最新统计数据,2019年前9个月GDP增长仅有1.1%,工业总产值陷入了负增长。
这是足以让人惊醒的数据。
峥嵘岁月:风帆起珠江
不知道中山曾经的辉煌,就不会为中山的今天心痛。
曾几何时,中山是广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和标兵。
上世纪70年代,中山曾与全国很多地区一样,生产力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1978年8月,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现场会就在中山举行。
中山迅速抓住了机遇。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推行,中山大步向前,屡创广东第一、全国第一。
中山温泉宾馆就是一个典型。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1980年,改革开放后内地首家中外合作经营的现代化旅游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建成开业,轰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广东乃至全国。
从全国赶来参观游玩的人们络绎不绝。连这家宾馆出品的面包都让人趋之若鹜。很多人就是在中山温泉宾馆的门前,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对外开放。
工业是中山腾飞的主引擎。改革开放初期,中山只有550间工厂,与农业有关的居多。在此后的大潮中,一大批中山企业大胆开发新产品,走向现代化。
那时的中山,敢作敢为。从美国、日本,到法国、德国、意大利,一批批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被引入中山,加速建设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那时的中山,风华正茂。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山孕育了名扬大江南北的企业群体——“中山舰队”。这批企业作为广东制造的代表饮马长江、逐鹿中原,撑起了中山跻身广东“四小虎”的底气。
那时的中山,魅力初显。中山的品牌吸引着全国的消费者,威力牌洗衣机、小霸王、乐百氏、威力、灭害灵……都是全国皆知的“国民”品牌。
而中山的实践,鼓舞着各地的改革者。
1992年1月,著名记者穆青走进广东,走近天下闻名的广东“四小虎”,探寻广东改革开放的最新实践。
展现在穆青眼前的景象震撼人心:“近千座造型各异的雄伟大桥,凌空飞架于密如蛛网的河汊之上,把一个偌大的冲积平原连成了整体,数百条高等级的水泥公路串起了上千个灿若群星的城镇乡村。”
不久后,他带头采写的长篇通讯《风帆起珠江》风行大江南北。
文中写到,珠江三角洲几乎每一个镇甚至一个村都有走俏全国的名牌产品,“在中山市小榄镇永宁村,我们参观的一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胶粘带厂,就是村办企业。”
文中的“中山经验”振奋人心:“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人民富裕,有利于市场繁荣,就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今朝窘境:先行变后进
过去有多辉煌,今天就有多焦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山的后退,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就已埋下伏线。
在《风帆起珠江》发表时,广东再次掀起大改革、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全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珠江水、岭南衣、广东粮、粤家电”,转向电子信息、电器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
遗憾的是,纵观整个上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九十年代的后半段,中山的表现已经远不如上一个十年惊艳。
一个突出表现是,由于机制体制、市场竞争等种种原因,不少“中山舰队”的代表企业竞争力弱化,纷纷触礁,甚至退出市场。为此,中山市从1998年开始以市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新一轮改革,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了体制性瓶颈。
但实际上,中山这一轮改革并不算早。同为“四小虎”的顺德,1993年就决定通过政府独资、控股、参股经营等方式,对公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改革,推动企业整体转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
微妙的对比是,1996年至2000年,更早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德,GDP平均增速高达16.1%。同期中山平均增长仅有12.6%,低于顺德3.5个百分点。在区域竞争中,这已是非常明显的差距。
这导致中山经济体量未能及时做大。但在当时看来,中山仍前景广阔。2004年1月,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03年,中山工业总产值比1998年增长2.1倍,增幅连续三年位居珠三角首位。
2004年,中山GDP增速达到了18.7%。
人们不会想到,这个数字竟成了中山经济的“绝响”。此后,中山经济虽然屡有惊艳,继续培育出一批知名企业,但整体上却再也没有找回当年的状态。
从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间,中山GDP增速保持了2位数增长,但整体呈下滑趋势。2014年,中山GDP增速自2000年以来首次跌破两位数,降至8%。2017年、2018年,中山颓势更加明显,增速连续两年低于广东全省水平。
特别是2018年,中山以5.9%的增速,居珠三角最后一名。此时的中山,与当年风华正茂的“四小虎”相比,已经是一座平庸的城市。
2019年8月,中山宣布:2019年上半年GDP增长仅为0.9%,第二产业增速为负1.5%。
这是从先行到后进的退步。
难解之谜:缘何后退?
如今的中山,像一个待解的谜题。
根据中山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前11个月,中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8%。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统计局还没有公布最新数据GDP增速,这项指标的最后一次更新仍停留在前9个月:1.1%。
换而言之,2019年的中山,很可能将成为整个珠三角本世纪以来年度经济增长表现最差的一座城市。
中山的后退是如此独特——
从城市来看,这场衰退的主角,既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也不是人口大量流出的收缩型城市,而是一个曾经在市场经济、实体经济各维度领先的明星城市。
不缺区位、不缺基础,更不缺政策、不缺风口。
中山的条件足以让国内大多数中小城市感到眼红。很多城市手里的“牌”,远远不如中山。
中山的后退构成了一种国内几乎史无前例的独特模式。
要真正解释中山的后退,将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但这种衰退的影响已经不难预见。2019年前10个月,中山亏损企业个数增长31.2%。企业效益差,市民收入和消费都可能受影响。目前,这种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同年前11个月,中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增长2.9%,中山人民的消费热情明显受到抑制。
更长远的影响是,政府收入也将降低。2019年前11个月,来源于中山的财政总收入增速低至-19.7%,税收收入增速为-7.5%。换而言之,中山政府的“钱袋子”大不如前。这又可能对中山各项民生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受影响的远不是中山自身。
在区域竞争激烈的珠三角,各地始终保持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奋斗姿态。在中山所在的珠江西岸地区,刚刚晋级万亿级城市的佛山,正在为珠江西岸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山以首个濒临负增长的区域形象出现,又为珠江西岸地区的整体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在珠三角优化发展的时代步伐中,中山还能找回自己的位置吗?
从先行到后进,是否真的引起足够警醒?
启示录
制造业立市:佛山如何一以贯之
迈进2020年,失意的中山与突破万亿的佛山对比鲜明。
中山近年来的退步,与其制造业的颓势有直接关系。2018年,中山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增长3.1%。而佛山恰恰凭借强大的制造业成功挺进万亿俱乐部。
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9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935.88亿元,增长了七百多倍。其中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7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16万亿元,增长了一千五百多倍。
坚持制造业立市,佛山是如何一以贯之的?
一张名单背后的发展密码
2019年年底,佛山市企业联合会、佛山市企业家协会评出了2019年佛山企业100强名单。其中,制造业企业占据了绝对优势。
名单中,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行业龙头企业比比皆是。在前10名中,就有中国最大的塑料管道及管件生产商中国联塑、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商格兰仕,以及全球领先的调味品制造商海天味业等。这些企业代表了佛山制造在全国制造业的话语权。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是佛山土生土长培育起来的企业,其中创业最早的企业,已经在佛山有近四十年发展历史。
同时,佛山工业体系健全,几乎涵盖了所有制造业行业。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约占全省的14.2%,家用电器、金属制品、陶瓷建材、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行业规模均排在全省第一位,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占珠江西岸的一半,陶瓷机械、木工机械、塑料机械分别占全国市场的90%、60%和30%左右。
没有对制造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佛山就不可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产业集群。多年来,无论经济处于上行还是下行阶段,佛山始终继续深耕实业、厚植优势,力促制造业发展。仅以为企业减负为例,2016年至201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帮助企业降成本、减轻负担达到600亿元。
产业发展保护区是一个反映佛山坚持制造业立市的典型动作。面对制造业对土地的迫切需求,2018年,佛山市出台《佛山市产业发展保护区划定及城市棕线管理办法》,确定了全市352处产业发展保护区并针对其管理范围划定了城市棕线进行保护,以期逐步形成全市产业用地保护和管理的机制体制。
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强市进发
佛山不仅坚持制造业立市,如今更是要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将其视为佛山抢占产业制高点、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佛山高质量发展有的是空间,完全有能力和基础支撑企业发展。”2019年12月底,佛山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在会上介绍了佛山下阶段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谋划。
据介绍,佛山将制定“1+6”政策,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行动方案,促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着力打造“2+2+4”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实现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强市的历史性转变。
通过实施“立柱工程”,佛山将着力打造“2+2+4”先进制造业集群,包括做大做优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做强做精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2个冲五千亿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4个冲三千亿的产业集群。
接下来,佛山将加强组织领导,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重要位置来抓,由市政府建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六个专责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观点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重振虎威,关键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2019年以来,中山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数据颇受外界关注。媒体有句话总结得比较到位:看似突然、偶然,实际却是长期性、结构性、累积性的问题所致。从区域和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不能以几个季度、甚至一两年的经济数据说事,但中山面临严峻的挑战、遇到发展的难题也是事实。近期中山全市提出“重振虎威”,我认为关键是要回答好三个问题,找到这三个答案,或许是解题的核心。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乏力?
有种观点认为,中山的专业镇格局小、转型动力不够、中山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等状况,造成今日经济发展乏力。但梳理广东“四小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小企业为主、制造业为主、专业镇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为主,恰恰是40年来广东“四小虎”崛起的共同模式,珠三角的实体经济基础就是通过这“三个为主”夯实的,都是从当年“三来一补”、对外贸易加工、社队区街企业起步,随后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性很强的专业镇经济的。就这点来说,广东“四小虎”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促成“四小虎”快速发展的模式曾经行之有效。为什么近10年来广东“四小虎”间的发展效率和发展质量逐渐出现分化现象呢?关键在于各个城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方式、时机不同,以及工作重点的差异化,导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模式与效果不同。
过去几十年,中山一直处于“顺境”之中。正是较长时间处于“顺境”,影响了中山对国内外局势新变化的认识,影响了对体制改革结构转型、创新驱动短板的反思,在一些部门和镇街,慢慢滋长了安于现状的、不愿意自加压力、自我革命的习气,深层次的原因是需要啃“硬骨头”来化解经济转型关键瓶颈的勇气、锐气不如当年了。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产业转型的动力就显得不足了。
第二个问题,中山与“三小虎”对标,要对标什么?
直至七八年前,“四小虎”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工业化水平都相去不远。今天他们在哪些方面“虎威”犹在?为什么在这些方面还能“虎虎生风”?这是中山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顺德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声。当时广东“四小虎”的发展模式差不多,国有企业、集体经济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山也有“十大舰队”,势头很好。但那时候的顺德选择了一条社会压力最大也最难走的路,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贴身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全面推动企业整体转制。通过产权转让、引资扩股、公开拍卖,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型经济,实现产权主体多样化。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顺德企业募集了资金、积累了人才。后来结果我们都知道了。
第二个例子是南海。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南海已经开始了农村综合改革,土地确权,建立股份合作社。这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基层“政经合一”体制,加强了党组织和村居自治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平衡了农村各方利益,为此后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基础。南海推行一系列农村综合改革措施被省、国家认可,相继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等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
第三个例子是东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首当其冲的就是外向度极高、加工贸易产业占主体的东莞。此后几年东莞为摆脱长期的“路径依赖”,在营商环境、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特别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上下工夫,使东莞凤凰涅槃,创新成为全省和全国发展活力最充沛的城市之一。
第三个问题,中山“重振虎威”可以从何处入手?
首先要明确,“重振虎威”,不是让我们去罗列当年的威水史,而是思考当年为什么能成为“四小虎”之一?当年的“虎威”从何而来?今天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是外部环境和上级政策问题?还是主观努力不足问题?还是皆有之?这几个问题都很关键。
我认为,中山“重振虎威”首先要狠抓共识:非常时期,要有非常思维。在标兵渐远、追兵已近的情况下,中山已经没有退路了,建议全市上下开展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形成一个凝心聚力谋发展的共识。这不单单是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所有公务员、企业、市民的责任,把指头握成拳头,共同面对挑战、攻克难题。
第二要狠抓落实: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举措,要形成非常动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机关作风,要到基层去、到一线企业去,从最关键的领域、最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地方入手,认真考虑全市“重振虎威”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行政审批、公共政策配套,把中山市委、市政府新的战略的决策落实到基层。
第三,要狠抓开放:非常时期要有非常的开放思路。解决中山发展瓶颈,单靠中山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利用好中山的区位优势,就要具体处理好中山跟珠江口东岸、西岸城市的关系,不仅要问自己“需要什么”,还要问别人“要什么”,自己“有什么”,要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服务,学会利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澳门的资源,以“多核联动”的方式解决中山目前产业转型和企业改造的资金、技术瓶颈。
(原标题为《从辉煌到平庸 中山三十而惑 昔日改革尖兵突围乏力,“从先行到后进”缘何难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作者:采铜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如果《精进1》是学习维度,那《精进2》就是将思维进行重新组合。本书是从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