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5500年的甘肃彩陶艺术 惊艳亮相国博
漩涡纹四系彩陶罐马家窑类型人形彩陶罐四坝文化多层垂弧锯齿纹双耳瓮 半山类型镶绿松石回纹彩陶罐四坝文化旋纹尖底瓶马家窑类型
□闵媛
近日,“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启幕。本次展览分为“黄土下的彩色世界”“笔画与色调的奏鸣”“大自然的生命组歌”和“神灵界与人间世”等四个单元陈列,展出194件(套)精美的史前彩陶,其中许多精品彩陶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一次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的集中亮相,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黄土下的彩色世界
在世界远古艺术史上出类拔萃
彩陶是中国先民最初的艺术形式,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就烧制出了中国北方第一批彩陶。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而黄河上游甘肃地区彩陶技艺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拥有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甘肃彩陶是在融合当地及周边不同民族文化并持续汲取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自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兴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至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晖,时间跨度达5500余年,在世界诸多彩陶文化中延续时间最久,具有独特完整的风格体系,绘写了一部华美绚丽的彩陶发展史,为中国美术史掀开了辉煌的第一篇章,在世界远古艺术史上出类拔萃。据悉,此次大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博物馆等十几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展期长达12个月,可谓规模空前。展览共展出194件(套)精美文物,覆盖了甘肃地区彩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具体展示了彩陶出现的文化背景、制作工艺、纹样演变、先民精神生活等,系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原始信仰和审美情趣等,集中呈现了古人早期艺术创作的华丽时尚和璀璨多姿,充分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沉厚与灿烂辉煌。
展览第一单元为“黄土下的彩色世界”,呈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包括三组内容: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发现”部分追溯了甘肃彩陶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的过程和意义,也叙述了中国考古学者在纠正安氏的误判以及完善甘肃彩陶历史序列中的贡献。“泥火成器”部分从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从制作陶坯、绘彩和烧制成品的过程,以及敷泥贴片和泥条盘筑两种制作方法。“文化兴衰”部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肃彩陶文化作了一个概要介绍。
这部分展出的代表性彩陶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漩涡纹四系罐”,这个马家窑文化早期的漩涡纹四系彩陶罐形体高大,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用流畅的线条、饱满的构图再现了黄河河水波浪起伏、涡流翻卷的壮丽画面,也表达了先民对母亲河深深的眷恋。因其器表的黑彩漩涡及水波纹线条流畅、构图精美,使其不仅成为马家窑文化的代表作,还有着“彩陶之王”的美誉。它在此次展览中C位展出,谁能与它并驾齐驱?无疑是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这个半山文化时期的陶瓮以黑红双彩左右连缀、层层扩展,在陶瓮上摹绘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也象征着甘肃彩陶艺术鼎盛时代的绚丽与壮美。在远古时期,陶器只能放在地上或者土台上,因此,古人多是俯视陶器,然而妙就妙在此处:如果观者从俯视角度观看这件彩陶,就会发现它的纹饰,正形成一朵朵绽放的美丽花朵。同时,第一单元展出的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双格调色盒,曾经活跃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古人,可能用它分装不同的彩陶颜料以便绘制复彩花纹。
从“一抹彩虹”到“余音绵绵”
彩陶纹饰:展现大自然的生命组歌
展览的第二单元为“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肃彩陶各个文化时期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包括六组内容:一抹虹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一抹虹彩”展示大地湾文化时期最早出现的彩陶特征;“从直线到曲线”介绍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图案由简单搭配到复杂构图的演变规律;由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十分丰富,展览将马家窑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彩陶分作三组来展示,“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与“圆形天地”分别展示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群组,对这一时期的漩涡纹、网格纹、黑红彩锯齿纹、葫芦网格纹、四大圆圈纹、回形纹等代表纹饰作了拆分解读,集中展示了甘肃彩陶最辉煌阶段的艺术成就;进入青铜时代,彩陶数量减少,品质也有所下降,因此齐家、四坝、辛店、沙井这四个青铜时代文化的彩陶归为“余音绵绵”一组,按时间顺序展示。各文化彩陶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第三单元为“大自然的生命组歌”,通过具象纹饰展示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及主要生物纹饰的特征与变化规律,包括四组内容:花叶繁茂、鸟乘风行、水生一族、驯化与野生。顾名思义,“花叶繁茂”表现花瓣、叶子、果实、葫芦等植物纹的形态特点,“鸟乘风行”展示鸟纹的形态与演变特征,“水生一族”表现鱼纹、蛙纹等水生生物的形态及变化特点,“驯化与野生”展示了猪、犬、羊等家养动物和鹿、兽、蜥蜴等与狩猎生活有关的动物。这些形象有些是单纯的艺术装饰,有些则蕴含了信仰内涵。其中的太阳、植物、动物和人形纹饰展示了人们生息之地的自然生态。
第四单元“神灵界与人间世”将各文化阶段与人们精神生活有关的彩陶纹饰集中起来,分类展示。内容分为“原始信仰”“塑形艺术”“音乐舞蹈”三组。上古时代,原始信仰是人们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原始信仰”部分主要展示最能体现这些特征的鲵鱼纹与神人纹。其中,神人纹最为丰富,变化规律也很清晰。此次展出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的变体神人纹壶上,神人之间漂浮着很多气泡一样的东西,神人的头部表现也是这种气泡。如果联系到蛙类的生活习性,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这是蛙卵,象征旺盛的生殖繁育功能。因此,这个陶壶图案所展示的内容或许与人类的生殖崇拜活动有关。先民们在探索彩陶纹饰艺术的同时,对立体塑形艺术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塑形艺术”部分展示了各种陶塑文物,反映了史前先民准确的观察能力、出色的表现能力和日趋丰富的审美情趣。音乐与舞蹈是人类表现情感最直接的艺术形式。上古时代的乐舞与原始信仰的关系非常密切,也与世俗的精神生活不可分割,载歌载舞的集体活动也是愉悦人心、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音乐舞蹈”部分展示了一些具有舞蹈图案的彩陶,以及陶鼓、陶埙、响器等多种乐器。
原始彩陶充满动感与生命力
许多彩陶精品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
此次展览,甘肃彩陶携着自身所属的时代气息,在国博与观众见面。旋纹尖底瓶以中心圆作为定位点,将各点以优美的弧线连接,构成复杂而多元的图案。图案繁而不乱,有条不紊,无论从什么角度观看,都可以欣赏到一个完整的花纹图案。将这种四方连续的旋纹,饰于作为水器的尖底瓶上,圆圈远点宛如激流,弧线犹如奔腾的波浪,分散在其间的小圆圈犹如溅起的水花,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与生命力。这件集器型规整、制作精湛、色彩明快等特点于一身的彩陶,是原始艺术中的佳作。
人形彩陶罐,罐作立人状,人物双眼镂空,塑有鼻子,双耳穿有小孔,嘴唇微张,神态祥和可亲。颈部绘有黑彩,好似系着一条围巾,再细细看,人的肩部较宽,下身穿着宽松肥大的裤子,脚上穿着富有特色的翘头靴子,这件人形彩陶罐造型有趣,贴近生活。由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提供的一件齐家文化时期的鸮形陶罐,以其独特造型和文物价值入选参展。鸮,也作“枭”,俗名猫头鹰。陶罐材质为泥质灰陶,呈现出特殊的光泽。高19.1厘米,鸮首口,口沿后部饰有锯齿状花纹,似鸮头部羽冠;其面部正中穿两个圆孔,两孔间堆塑锯齿状泥条,颇似眼和喙。短束颈,鼓腹,平底,颈有单耳。其造型形象生动,留给人们无尽想象。镶绿松石回纹彩陶罐虽以泥质红陶制成,但耳上和腹部一周粘贴有绿松石片和蚌片,也显现出当时远古先民审美的变化。用鲜艳的镶嵌饰物衬托彩陶图案,使这件彩陶更富美感,闪烁着独特的艺术韵味。
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递情感,那么在古时候,有音乐吗?在此次展出的文物中,一件马家窑时期的彩陶鼓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彩陶鼓的大端呈钵状,小端好似一折肩罐,中部为圆筒状,与两端贯通。大端一周均匀分布有六个爪型突翘,大小两端器腹各有同向的扁条式圆拱耳,应为系绳用。这件彩陶鼓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较早的打击乐器。可以想象一下,古时候人们通过彩陶鼓产生音乐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在展出的彩陶中,除了彩陶鼓,还有彩陶铃、彩陶埙以及舞蹈纹彩陶罐,它们呈现了先民们的精神生活。
新闻推荐
观点1+1司法与媒体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法治进步,人民法院与新闻媒体有着共同的责任担当和价值追求。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