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曾梦想自由飞翔
小时候的晴朗夜晚,也学古人,一本正经地看月亮,想凭肉眼一探月亮的世界。后来读刘禹锡一句诗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遙请真仙官”及一些古籍,发现古人也一直在仰望夜空,许多梦想都在“月亮之上”自由飞翔。
成书于商周时期的《山海经·大荒西经》最早记载了传说中的月亮初始状态:“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六“览冥训”结尾继续按《归藏》的世界观构造了嫦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嫦娥的形象一直属于“弃夫的窃贼”,外表变成了“癞蛤蟆”。
到了唐朝,“月亮之上”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私奔月亮之上的嫦娥引起了凡间文人骚客的广泛同情和无限想像。
唐代文人骚客纷纷给嫦娥平反:“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
开元盛世的到来,唐代人再次掀起探月的新高潮,并成功将音乐家皇帝李隆基“送”上月宫。江西史上首位状元、唐卢肇《逸史》云:“开元六年,罗公远中秋侍明皇宫中玩月,以拄杖向空掷之,化为银桥,与帝升桥,寒气侵人,遂至月宫。女仙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上问曲名,曰,霓裳羽衣。上记其音,归作霓裳羽衣曲。”
令现代人意外的是,开放的唐朝,普通人受文学家、史学家“科普”教育和启发,也纷纷怀揣登月梦想,更有河南籍穷书生郑仁本表弟“成功”登月的故事流传。
值得一提的是,记载这个故事的《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借故事的白衣人之口说,“月亮之上”的凹凸不平,是太阳光折射才发亮的。这与意大利人伽利略十七世纪发明天文望远镜后观测到几乎一致,可见中国人探月、奔月的梦想并非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据《贵阳晚报》)
新闻推荐
张国雄澎湃新闻记者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方面获悉,学院党委书记张国雄同志,因突发疾病,经医治无效,于2020年1月3日逝世,享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