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观点1+1“刷脸”被盗脸,技术不背锅

华西都市报 2020-01-05 01:51 大字

观点1+1 □张炳剑

手机刷脸支付普及后,大家都实现了“靠脸吃饭”的梦想,然而“刷脸”支付有风险!

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日,上海浦东警方就破获了这样一起案件,一位陈先生在聚会后醉酒打车回家,不想,却被出租车司机叶某通过“刷脸”,顺利解锁了陈先生的手机,又通过“刷脸”支付,转走了陈先生微信账户里的4500元钱款。目前,叶某因涉嫌盗窃,被浦东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中。

这大概算是“刷脸”技术潜在风险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这样的案例之前发生得并不多,却足以让人警醒。在今天这个“刷脸”的时代,当“脸”也像钱包一样,具有支付功能之后,人有可能被“盗脸”。这就提示我们,“脸”也有可能像钱包一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盗。试想,如果陈先生设置的不是“刷脸”支付,而是密码支付,叶某就算有心行窃,估计也是无从下手。

必须要承认的是,现实生活中,虽然“刷脸”技术还存在着争议,但在零售、餐饮、医疗等行业中已得到广泛运用。刷脸是一种技术进步,但任何新技术都有两面性,一直以来,“刷脸”技术存在的诸多风险,就常常为人诟病。曾经有一群小学生,举着打印出来的大人的脸,到人脸识别的机器上去,成功骗过了机器。像新闻中陈先生的遭遇,因为过于“方便”,反倒给了一些心有歹念的人以可趁之机。

严格来说,陈先生的钱财被盗,也不全是技术的事,只是人们还没有习惯把人脸识别当成是生活中需要警惕的一部分,以至于忽略了对人脸的保护。陈先生因为饮酒醉酒,又一个人回家,等于直接放弃了这段时间内对“脸”的控制权。这就好比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钱包被小偷偷走一样。你不能因为钱包被偷,而怪罪钱包不安全。毕竟,脸长在自己身上,本就不应该为坏人提供可乘之机。任何支付形式都难以避免被攻击的可能,关键在于用户要有安全防范意识和良好的个人习惯。

数字时代,的确需要增强风险意识,在平时,大家就应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照片、视频等不要保存在手机上,更不能轻易放到网上或发给陌生人。在设置手机唤醒与支付模式时,采取“密码解锁+刷脸支付”等交叉验证的方式,避免单一的验证方式,提高支付安全性。我们在无法选择外部环境的时候,就只能改变自身的行为来保障安全。

据《钱江晚报》

新闻推荐

CBA开出“观赛黑名单”

据新华社电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联盟1月4日发布公告,对在联赛第23轮江苏对阵辽宁比赛中发生的江苏主帅与观赛人员汪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