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了现实力量的童真之书
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作者:【英】昂加利·Q·劳夫译者:洪丹莎陈拔萃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陈应娴
这是一个帮助难民儿童寻找父母的故事。它教会孩子如何争取友谊,如何信仰自己的力量,如何关爱他人。主人公们都是9岁孩子,他们正在经历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用爱、勇气、智慧、乐观,把自己与世界联系起来。
2017到2019年,昂加利·Q·劳夫经历了一次重生。2017年医生告诉劳夫,极有可能她的生命就只剩3周时间。如今,继《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男孩》之后她又推出了《窗外的星星》,而且前一部作品获得了远超她想象的胜利。
成为作家之前,劳夫是一名社会活动家,创办了MakingHerstory——一个旨在打击贩卖、虐待妇女和儿童的慈善组织,还活跃于法国加来和敦刻尔克的难民营,常年提供车队救援服务。
这本书的创作契机,就发生在作者从事救援活动的过程中。劳夫坦承,正是难民营中的孩子们,让她看到了静默的力量,后来她把它赋予在主人公艾哈迈德身上。而直接触发她写作此书的,是一个名叫瑞汉的难民婴儿。劳夫帮助了他母亲,并见证了他的诞生,可是后来却与这对母子失去了联系。当时劳夫已经病倒,又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手术,险些堕入死神之手,等到病情稍微好转,就听说加来的官方难民营倒塌了,原先在那里的难民都已四散,不知所终,其中包括瑞汉母子。躺在病床上,劳夫总是想到瑞汉,不禁幻想起他的未来:等到他八九岁时,可能会进入英国的学校,那时他既不懂英语又没有朋友,会发生什么故事?她想象着,直到医生允许她坐起来,就立马提笔创作,仅仅两个月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这是一个帮助难民儿童寻找父母亲的故事,主人公们都是9岁,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不是所有事情大人都能解决;是要对困难妥协,还是依靠自己找到一个出口?他们正在经历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用爱、勇气、智慧、乐观,把自己与世界连接起来。
这是一部针对7-15岁读者的童书,作者写作此书,最终目的就是希望能给读者切实的帮助。
第一,作者强调了“爱”。在这个孤独盛行的年代,心理疾病高发,而对多数患者而言,童年时期疾病就已埋下伏笔,爱与被爱的话题总是纠缠其中。学会了如何去爱,就相当于学会了获取力量的本领,这是儿童必不可少的课程。
第二,作者极力激发小读者主动思考的能力。按照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说法,潜意识在进入意识之前,就是人的命运。生活中,劳夫始终在做一件事:识别现实的不合理处。在这本书中,许多设定与一般情况不同,其目的在于让儿童读者不囿于现实世界和父母的观念,看到新的、更好的可能,从而激发他去思考:还能怎样使世界变得更好?
第三,告诉所有的孩子:信仰自己。自信是每一个健全人格必备的,也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自信心需要在童年树立,然后终生不断巩固。在这本书里,作者特别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小读者以关怀,帮助他们确立自我价值。比如,踢球最厉害的是女孩儿,校长是一位女士,等等。劳夫用影响潜意识的方式告诉女孩儿们:即便球员普遍是男性,但那也不妨碍你成为最厉害的球员。她用亲身实践表明:相信自己,不要因为尚未发生,就认为没有可能。
第四,对于与孩子进行亲子共读的成人读者,作者有话要说。情感忽视、非共情沟通、单亲家庭等童年期敏感话题,书中皆有表现。这本书以一个九岁孩子的口吻讲述,作者凭借对孩子十足的同理心,代替孩子讲出了“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父母的哪些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这部作品思想内蕴丰富,但表现形式却是童真的。首先,作者将想要传达给小读者的知识,融汇于一个脉络清晰且饶有趣味的故事中;采用单线叙述,适合儿童的阅读习惯。其次,以一个九岁女孩儿的口吻进行叙述,为小读者营造了一种仿佛在与同龄人对话的阅读环境。再次,优秀插画师皮帕·可尼克为这本书绘制了精美插画,图文结合,符合孩子的阅读习惯。总之,这本童书,始于现实经历,终于现实运用,是一本凝聚了现实力量的童真之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宏科通讯员齐伟仝)又是一年收官时,洛河源头捷报传。截至2019年12月31日,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