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党员干部当以“实”杜“虚”□彭宇(三台)

德阳日报 2020-01-02 09:22 大字

东汉末年思想家荀悦在其哲学论著《申鉴·俗嫌》中说,“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言必有用,术必有典,名必有实,事必有功。”意思是,不听不真实的话,不相信不切实际的方法,不谋取浮华的名声,不做虚伪的事。说话必须产生实际效果,方法必须要有标准和法则,名声必须与事实相符,做事必须有结果来证实。

“四必”说到底就是一个“实”字,说话要实、做事要实、做人要实;“四不”说到底就是一个“虚”字,戒说虚言、戒干虚事、戒做虚人。荀悦这话是说给当时的统治者听的,是对他们的劝告,对当下的党员干部来说,仍然有启迪意义,值得身体力行。

“言必有用”才能“不受虚言”。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爱说大话、空话、假话、套话,就是不说实话。遇到群众找上门来,事情好办就办,不好办、太棘手的,就忽悠群众,能往上级推的就往上级推,能往下面压的就往下面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是一开始就敷衍、忽悠还是尽心尽力了没有解决,群众心里有杆秤,眼里不揉沙子。党员干部是群众学习的榜样,说话不能随便,必须管用有效,否则,群众就不会信任你、支持你、拥护你。

“术必有典”才能“不听浮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排忧解难的准绳应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共产党人按照这个准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做事,很多事情都能做好,很多难题都能解决。这种做事的准绳,其道理并不高深,党员干部应该说都能心领神会,但是为什么少数党员干部还会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呢?比如,不该上马的项目非要上马,不该采取的办法非要采取,不该任用的人非要任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降低了对做事法则的要求,不信马列信邪道甚至信鬼神,认为自己做事“技法”高超,别人不知道或者说知道了也能蒙混过关,如此将自己一步步引向小道、歪道、邪道,从而私心重而责任心、使命感轻。

“名必有实”才能“不采华名”。从那些落马的官员案例来看,无休止地追名逐利基本成了他们走向罪恶的主要原因。想有一个好的名声,想在职务上有所进步,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得有个度,要适可而止。为浮名所累,就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最终身败名裂。共产党人的计利、求名,应该是范围更大的天下之利、百姓之利,时间更为久远的万世之名、不朽之名。共产党人的做官是为了更好的做事,做官是做事的一种载体、一种条件。

“事必有功”才能“不兴伪事”。伪事,就是假事、虚事。假资料、假数据、假新闻,近年来,在有的地方、有的单位、有的部门时有出现。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有做伪事者自己的原因。头一次两次,做伪者或许觉得内心有愧,一旦做得多了就习焉不察。做伪事的同志多了,对我们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极为不利的,必须及时制止。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用事实说话。

新闻推荐

京津冀产业分工越来越明朗:北京对津冀地区溢出效应明显

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2日消息,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报告之九》显示,京津冀三地间产业定位与产业分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