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礼物互看不上 礼仪争执不休 英使访清 双方都很失望

澎湃新闻 2020-01-01 19:57 大字

刘仲华 中华书局1912

18世纪的清王朝正处于稳定繁荣的康乾盛世,在疆域、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西方国家不仅依靠地理大发现对整个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其自身的社会发展又处于工业文明的起飞阶段,迫切需要在本国的领土之外寻找和拓展新的商业市场和殖民空间。英国使团作为主动的一方,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外交谈判获取更多贸易的机会,然而,此时的清王朝在安排对外交往时仍走在朝贡的老路上,双方的误解和摩擦不可避免,结果英国出使中国的目的没有达到,中国也未能深入认识到这一接触背后所隐含的机遇和挑战。

双方争执觐见礼节

乾隆五十七年(1792)八月十一日,以马嘎尔尼为代表的英国使团乘坐“狮子”号和“印度斯坦”号从朴次茅斯港出发,另有供给船只“豺狼”号随行,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远在东方的中国。

穿着礼服的马嘎尔尼

英国需要开辟中国市场

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限定广州单口通商后,英商北上开辟新口岸的企图被遏制。随着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中英贸易额大幅上升,英东印度公司商人急欲打破广东粤海关的垄断,英国内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亦力图扩大对华贸易。英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期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中英贸易种种障碍,以垄断世界对华贸易。乾隆五十二年(1787)英政府曾派遣凯思卡特使团来华,其使命由于凯思卡特中途病故而夭折,但英国政府与东印度公司一直没有放弃。在各方的反复权衡下,东印度公司同意提供使团的全部费用,共同组织了此次由马嘎尔尼为代表的访华使团。

出行前,国务大臣敦达斯曾就此向马嘎尔尼提出七点建议:第一,为英国贸易在中国开辟新的港口;第二,尽可能在靠近生产茶叶与丝绸的地区获得一块租借地或者一个小岛,让英国商人可以长年居住,并由英国行使司法权;第三,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被加以滥用的各项权力;第四,在中国特别是在北京开辟新的市场;第五,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其他地区的市场;第六,要求向北京派遣常驻使节;第七,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条件下,使团应该尽量到处游历观察,并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为达到上述目的,访华使团精心准备了呈献给乾隆皇帝的种种礼品。据说,马嘎尔尼在出行前,还阅读了他能找到的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书籍。在这些有关中国的描述当中,中国形象的两面性使他倍感困惑。马可波罗和传教士笔下呈现出的异国情调与欧洲大陆逐渐浮现出来的有关中国印象的负面描述交织纠缠在一起,其各自提供的信息往往会相互格格不入。此前欧洲人头脑中想象出的中国,是为丝绸、茶叶、瓷器所环绕的精致生活,似乎到处都会遇到在伟大孔子道德哲学支配下举止优雅而又富有情趣的文人,以及随处可见充满诗意的乡村田园景致。

行星仪和献给乾隆的部分贡品

乾隆帝准英国使团进京朝贡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初三日,东印度公司特使通过广东商人蔡世文请求会见两广总督郭世勋,并递交了东印度公司主席百灵(Francis Baring)的一封秉文。九月初七日,郭世勋将此事上奏乾隆。得知使团来华的原因,乃是为补祝自己的八十大寿,并由于贡物的规模形制特殊,请求使团能蒙特许于天津登陆,乾隆帝作出批示,接受使团进京朝见的请求,并同意其行程路线。

乾隆五十八年(1793)正月十八日,乾隆要求沿海地方督抚在接待即将到来的使团时,必须展现出大清帝国的最佳面貌,并保证随时全面掌握使团的信息。他希望被委派接待使团的官员能体会其中的重要性并掌握接待的适当尺度。在接到乾隆的谕旨之后,两广总督郭世勋、直隶总督梁肯堂、两江总督书麟、浙江巡抚长麟、长芦盐政征瑞分别呈递奏折,重复了乾隆谕旨的内容,并表示已领会旨意,将沿途一体遵行。

乾隆五十八年五月十三日,英国访华使团乘船历时近九个月航行,经大西洋马德拉岛、里约热内卢、印度洋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群岛,进入巽他海峡,在巴达维亚稍事停泊后,终于驶抵中国澳门口外老万山岛。六月二十九日,英使马嘎尔尼及其随行人员抵达天津。钦差征瑞即派遣天津道乔人杰、通州协副将王文雄前往迎接,并送去大量牛羊米面果蔬茶酒,传旨颁赏,同时向英使索取《表文》和“贡单”查看。次日,直隶总督梁肯堂与马嘎尔尼会见。随后由天津经水路到通州,在通州起旱,进入京师。七月初三日,乾隆帝发布上谕,令英国使团与蒙古、缅甸大使共同赴热河觐见。

从天津到通州的河岸两旁,竞相观看洋人的中国民众

争执礼仪:跪还是不跪

七月初九日,钦差征瑞与英使马嘎尔尼就觐见乾隆皇帝礼仪一事发生争执。征瑞按乾隆帝旨意要求马嘎尔尼觐见皇帝时应按中国礼仪,行三跪九叩首礼。马嘎尔尼表示反对,要求以觐见英王礼节进见,但征瑞随后却向乾隆帝奏称,英吉利使臣等深以不娴天朝礼节为愧,连日学习,渐能跪叩。七月底,马嘎尔尼及副使斯当东等旋自京启程,取道古北口,前往热河,同行共七十人,其中四十人系卫队。

八月初四日,抵热河,中方军队列队欢迎,众僧俗人等观者如堵。副使斯当东即前往拜访大学士和珅。据斯当东说,和珅对英王《表文》似乎相当满意,但对马嘎尔尼事先所准备有关觐见礼仪之《备忘录》,做出毫不知情的样子。次日,钦差征瑞再次前来劝说马嘎尔尼按照中国礼仪觐见。马嘎尔尼坚持或者双方行对等礼,或者使独立国使节和属国代表在谒见礼上加以区别。

八月初十日,英使马嘎尔尼、副使斯当东等在避暑山庄万树园大幄次觐见乾隆帝,呈递英王《国书》,乾隆帝亲手接过,温语慰问英使,并向英王致意,祝愿两国臣民永远和好。随后宴请扈从王公大臣、蒙古王公及英国、缅甸使臣。十三日,万寿节。乾隆帝御澹泊敬诚殿,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及蒙古王公并缅甸、英吉利使臣等行庆贺礼。

热河行宫,乾隆帝庄严地坐在16人抬着的轿子上出现在大家面前

八月十七日英使马嘎尔尼一行从热河启程返京,二十三日抵京。八月二十八日,和珅在圆明园会见马嘎尔尼、斯当东,并婉转促请及早启程回国,马嘎尔尼遂将来华所要谈判各重大问题要点提出讨论,和珅置若罔闻,顾而言他。

九月初三日,马嘎尔尼一行由军机大臣、侍郎松筠陪同离京,和珅等大学士至城门送行。十一月十七日,英使马嘎尔尼到达广州,旋乘“狮子”号离开广州,前往澳门。在澳门小住后即开洋返回英国。中英首次通使结束。

英使呈送礼物

根本没有引起乾隆的重视

英国使团精心策划了带给中国皇帝的礼物。他们试图通过揣摩乾隆帝的喜好,以礼物馈赠的方式展示英国科技文明所达到的高度。斯当东就曾说,任何奇珍异玩已经不适合作为礼物带来中国,因为“中国人大量积累了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以后,他们在这方面的欲望可能已经满足了。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君主来说,能发挥实际而耐久作用的现代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东西应当使他更感兴趣”。

使团礼物:乾隆帝不以为然

马嘎尔尼带来的正式礼物共有十九件,充分反映了英国当时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这些礼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金线毯、洋布等产品,另一类是展现英国科技实力的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军舰模型等。尤其是英国军舰模型。这是当时英国第一快捷战舰“皇家元首”号的模型,装备有一百一十门大炮的巨大军舰的各个部分都在模型上显现得很清楚。

马嘎尔尼进献的火枪

在乾隆帝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夷人”向天朝进贡的“奇技淫巧”,而且他很反感英国使团人员的夸张之词。八月初,马嘎尔尼告知征瑞,礼物中的天文地理音乐钟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安装完毕。征瑞据实上奏,乾隆当即指出,这必定是使臣的夸张之词,只是一个礼物,怎么安装就需这么长时间呢?很快,乾隆帝发现,此前英使反复要求分配宽敞的房屋来陈设礼物,结果礼物的规模事实上完全不像他们所夸耀的那样高大,朝廷的殿宇绰绰有余。

八月二十六日,乾隆从热河回銮。到北京后,便前往圆明园参观英使团的“贡品”。据颇为了解皇帝的宫中人士称,乾隆帝并非真正欣赏这些“贡品”,有些被赏赐给大臣,有些则从此锁在了仓库中,无人过问。

赏赐礼物:马嘎尔尼认为没啥稀奇

在英使团离京之际,礼部也“赏赐”了英国国王和使团正副使礼物,包括了各种精致的瓷器、丝绸、茶叶以及一些精美的食品。马嘎尔尼当即仔细观察了乾隆赏赐的如意:“此种如意系一种长一英尺半之白石,刻花而成,石质略类玛瑙,虽华人以为此物异常名贵,我则以为就此一物之原价而论,未必值钱。其次,皇帝复以一如意赐我,绿色,所刻花纹则与赠英皇者相若。”马嘎尔尼也根本不在意皇帝所赏赐的东西,因为获得区区赏赐物品,根本不是此行来到中国的真实目的。他们一方面对乾隆帝赏赐的这些东西不关心,另一方面却在焦虑地等待清政府何时能正式答复他们建立通商和正式外交关系的要求。

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局部)

英使团离开北京后,乾隆帝命有关人员查问英吉利是否就是“披楞部落”。据汇报,此次进贡的英吉利人状貌、服饰与印度称为“披楞”的噶哩噶达相似,大约噶哩噶达就是英吉利。噶哩噶达就是印度的加尔各答,时人将属于英殖民地的印度视为英国,实际上是误判。

英使到底有没有跪拜乾隆皇帝

英使马嘎尔尼是否叩拜乾隆帝?有人说叩拜了,有人说没有叩拜。这是否叩拜的礼节可不是小问题,它关系到大清国的脸面。

叩拜说

英使马嘎尔尼觐见乾隆帝时“行三跪九叩头礼”。据此有人认定马嘎尔尼确已行叩拜礼,有人则认为这份奏折是事先写好的文件,尚不能完全证实马嘎尔尼是否行叩首礼。

实际上,中方的所谓“叩拜”说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礼节形式是中方最为看重的东西,让外来朝贡的“夷人”跪伏在中国皇帝的面前,这是天朝上国的脸面,更是天朝上国赏给这些“夷人”的恩赐。很难想象,“夷人”朝贡竟然不向皇帝叩拜,不仅皇帝不答应,就是大清国的臣民也不答应。因此,即便英使没有向皇帝行“三跪九叩”,这种事也决不能说出去。

再看当时随扈热河的军机章京管世铭的说法。他说:“西洋英吉利国贡使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引对,不觉双跽俯伏”。管世铭所述“强之,止屈一膝”,与马嘎尔尼觐见前中英双方礼仪之争情节相符,而他所谓觐见时英使“不觉双跽俯伏”,也被认为是“叩头说”的有力证据。

乾隆皇帝接见马嘎尔尼使团情形

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速写的乾隆皇帝的肖像

英式礼节说

为了解真相,不能只凭借自己的说法来下结论,还要看当事另一方的说法。马嘎尔尼在回英国后公开称,他觐见中国皇帝时所行的是英国臣民觐见英王之礼。这一说法也不可信。因为,他不想丢自己的面子,更不想有辱英王乃至英帝国的强烈自尊心,在向英王汇报时也是有意做了精心粉饰。

混合式礼节

事实上,英使既非中方所说的“三跪九叩”,也不完全是英方所公开的英式礼节。中方有个说法值得重视:“上御万树园大幄次,英吉利国正使马嘎尔尼、副使斯当东等入觐。”乾隆帝所写《红毛英吉利国王差使臣马嘎尔尼等奉表贡至志事诗》只以“博都雅(指葡萄牙)昔修职贡,英吉利今效荩诚”概括其事。以上都回避了英使以何种礼仪觐见这一并非次要的情节。朝鲜来华使臣也称英国人“朝见之时,不知礼数”。可见,英使并没有按照中方礼节行礼。

事实上,英国在当时所采用的既不是英国式的礼节,也不是中国式叩拜礼,而是经双方妥协后形成的中英混合式礼节,即“九屈膝,九鞠躬”,这既是英国人用以替代三跪九叩的行礼方式,也是双方用以打破礼仪问题上的僵局而一致同意的中英合璧的礼仪。据一位英使团秘书透露:“当他从我们面前经过时,有人命令我们面朝王公大臣排好队,我们依照当地习惯行礼致敬,九次下跪。”随英使觐见的斯当东之子年仅十二岁的小托马斯·斯当东也对外称,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三日)万寿节在澹泊敬诚殿,“我们早早就到了大殿,在过厅里等了一阵,然后进到内院,在那里看到了二三百名排成行的大员。接着我们听到了庄严的乐曲;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单膝跪地,俯首向地,我们与其他大员和王公大臣连续九次行这样的礼,所不同的是他们双膝跪地而且俯首触地”。

小斯当东的记载不很正式,但正因为如此,而显得生动形象。关于八月初十日的觐见,他也记有当时境况:“我们排列在皇帝将要经过的路边,他坐在十六个人抬的金黄色的轿子里。当他从我们面前经过时,我们单膝跪地并俯首向地。”觐见时“马嘎尔尼勋爵、爸爸、娄门先生和我一直走到地平边上,像刚才那样行礼”。

(本文选自《清朝兴衰三百年》,标题为编辑所拟)

《清朝兴衰三百年》

刘仲华 著

简体横排

16开 平装

9787101141719

36.00元

内容简介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溥仪退位,清王朝走过296年的风雨历程。如何以一种简约明了的方式,了解和认识这个由兴起、发展,到鼎盛,转而衰落,以致走向覆亡的历史全景?本书选取有清一代近300年中的“关节点”,诸如努尔哈赤起兵、清军南下、雅克萨之战、马嘎尔尼来华、鸦片战争、慈禧上台、甲午海战、武昌起义……进行深入解析,有史实,有观点,有立场,一幅清晰完整的清王朝兴衰图景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

刘仲华,1973年生,新疆焉耆县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清代学术文化史、北京史研究。著有《清代诸子学研究》《汉宋之间:翁方纲学术思想研究》《世变、士风与清代京籍士人学术》,编著有《北京教育史》《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研究》《一本书读懂清朝》等。

内页欣赏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原标题:《礼物互看不上,礼仪争执不休,英使访清,双方都很失望》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2019年百万中国游客访问老挝

新华社万象2019年12月31日电老挝12月31日上午在首都万象瓦岱国际机场迎来2019年第100万位中国游客。这位名叫夏超的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