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的“春天”
艾芜是喜欢春天的。
在中篇小说《〈春天〉改版后记》中,艾芜深情地写道:
“《春天》里面那条小河,对我是有着最愉快的回忆。二三月间,日暖风和,家家妇女都到田野里面去摘龙须菜的时候,祖父却要我在半暗半明的屋子,苦读四书五经,那种闷气,真是令人难受。好在他老人家喂有一些鸭子,常常放在小河里面,怕它们浮游去远,总每天上午叫我出去看视一次。在读了诘屈聱牙的《书经》或者讨厌的《礼记》之后,晴光朗人的原野,开花发绿的,又展开面前,真使人快乐得想学树林中的小鸟一般,飞了起来。”
春天,也寄寓着美好和希望。
1944年秋,艾芜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初到山城,也曾遭遇失业的困境。
艾芜研究学会会长龚明德保存的一份重庆市档案馆资料,详细记录了艾芜一次失业的过程。
陶行知推荐艾芜去一所学校任教。不料,邮差失误,书信到达时,为时已晚,对方教员已聘满。对方客气地回函,“机缘不巧,遇有虚缺,将来再邀。”在这期间,艾芜只得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计60期,虽然不拿编辑费,但在上面发了文章,报馆就可以付稿酬。再东挪西凑,弄得勉强养家糊口。1946年,艾芜才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义务任教。
生活困顿的艾芜,努力抗争,没有半点怯懦。1946年12月底,艾芜写下了《新春的歌》:
“我觉得,一个人啥子都不怕,就怕自己不前进,反而使自己的朽腐,弄脏了时代的空气。呵呵,岁序更新了,得更加努力地前进着,工作着,河一样地流着。”
《新春的歌》824字,发表于1947年1月1日的《大公报》,现在悬挂于新都清流镇艾芜纪念馆内。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艾芜逃到上海。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笔耕不辍,艾芜的人生就如河流:“人应该像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封面新闻记者 仲伟
新闻推荐
2019年12月31日晚上,北京市总工会工作人员正在加班把保温杯、围巾、毛巾、手套、春联、窗花、工会贺卡等物品装入新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