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破解“飞刀”尴尬需完善制度设计

南国早报 2019-12-11 15:34 大字

深度分析

□河南张淳艺

前不久,山西某医院的一起手术引发高度关注。从北京天坛医院来到该医院对患者进行神经外科支架植入手术的医生,在收取患者家属准备的1万元现金时,被家属录像并举报。涉事医生和该医院帮忙收钱转交的医生均被停职。由此,关于“飞刀”医生的讨论再次火热。(据《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报道)

对于基层医院来说,遇到复杂病例时往往要寻求上级医院专家的帮助。按照现有制度体系,患者和基层医院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院际会诊的方式邀请外地专家来会诊;二是聘用医生到基层医院开展多点执业。但在现实中,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首先,目前医生外出会诊仍沿用2005年7月1日起施行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根据规定,“会诊中涉及的会诊费用按照邀请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规定执行,会诊中涉及的治疗、手术等收费标准可在当地规定的基础上酌情加收”。邀请医疗机构大都位于三四线以下城市,收费标准普遍不高。从一些公开的信息看,如果是主任医师,市内会诊100到200元,外埠会诊300到400元不等。这显然与受邀而来的著名专家教授的劳动价值不匹配。

其次,医师多点执业自2009年试点以来,一直没有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有21.5万名医生注册多点执业,与全国执业医师总人数339万名相比,尚不及一个零头。这背后,医生担心多点执业会被“穿小鞋”是主要原因。有医生坦言,一旦提出多点执业,医院领导就会认为医生没把全部心思投入到本职工作上,科研教学、职称评定、出国深造等都可能受到影响。更有医院直接作出“多点执业,薪酬减半”“严禁科主任多点执业”的限制性规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医生选择了第三条路——“飞刀”,即利用周末或者休息时间,飞往外地,或者驾车行驶数小时到其他地方做手术,由当地医院医生从中协调,收取患者一定的“劳务费”。这种曲线方式无疑是各取所需,于患者而言,省去舟车劳顿和异地就医的花费;对医生来说,增加了收入,且不用惊动所在医院。

不过,“飞刀”涉嫌非法行医,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方面,医生私底下走穴,往往做完手术就走,对于术前检查、术后护理缺乏控制,难以避免一些未知风险,从而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另一方面,“飞刀费”是医患之间自行协商的,往往高于规定的手术费,但医生又拿不出合理收费的依据和收费凭证。这就注定了“飞刀费”洗脱不掉坐地起价、借机敛财的污名,容易成为医患关系恶化的导火索。

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实条件下,让基层患者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必须畅通规范的制度渠道,不能任由“飞刀”游走于灰色地带。一方面,会诊管理规定亟待修订。会诊费用不妨改为“按照被邀请医疗机构所在地的规定执行”,从而充分体现参与会诊专家的劳动价值,调动上级医院和专家的积极性。同时,完善多点执业配套措施。打破医生和医院的隶属关系,将医生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逐步与医院分离,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才能真正为医生解除后顾之忧,推动多点执业全面落地。

新闻推荐

女性受害事件背后:暴力、权力与要求顺服的无形之网

文|马丽(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最近的新闻热点中,有两件事件都是因为作为当事人的受害女性通过社交媒体发出声音,让人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