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不得主动提供”是种必要过渡

新安晚报 2019-12-11 10:56 大字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改决定近日获通过,明年5月1日施行。《条例》规定: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送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快递企业应使用环保包装材料;个人不按要求投放垃圾,经劝阻拒不改正,还多次违法,将被处以罚款;生活垃圾要分类收集、运输,严惩混装混运。(12月10日《人民日报》)

一次性用品刚出现的时候,是以方便卫生文明形象面市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形象却发生了变化。拿一次性筷子来说,不仅卫生不能保证,还有数据称,我国每年生产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大约要“吃掉”2500万棵树。更重要的是,这种资源浪费根本没有必要,明明餐具可以循环利用,结果却在一次性面前成了“牺牲品”。而在“垃圾分类最时尚”的今天,以一次性筷子为代表的一次性用品,更是给垃圾处理和垃圾分类带来了巨大挑战。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一次性用品表示拒绝,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城市加入“限制列车”。对一次性用品的态度,清晰标注着对于现代文明的态度。

也有人提出,既然一次性用品该淘汰,为什么要留下尾巴,提出“不得主动提供”呢?言下之意是,出台“封杀令”,一禁了之,一了百了,更具有断根意义,现在规定“不得主动提供”,意味着只要消费者打勾选择,还得要提供。

需要看到,虽然现在只是提出“不得主动提供”,但相对于过去,也是一个大大进步。随着全社会健康意识和文明意识的增强,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和受欢迎度已经大大下降了。现在,外卖基本都会配备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但在事实上,这些一次性用品进家,很多人并不使用,往往是随手丢弃,一扔了之,成了还没有开过封的垃圾。明确“不得主动提供”,将会实质性地大大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流通和使用。

至于说相对于“一禁了之”,现在“限制使用”,似乎在力度上弱了一些,但这正是规定值得称道之处。在看到一次性用品是“标配”而不是每个人“刚需”的同时,也要正视不少人有着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黏性,在不少情况下,一次性用品也有存在的理由。比如说,人在外面,没有携带餐具,也找不到餐具,这时只能选择一次性餐具。提出“不得主动提供”,正是考虑这部分特殊需要,考虑到文明素养的提升有一个渐进过程。出台禁令,看似容易,但在简单中走向粗暴,反而容易带来一些问题,违背文明养成基本规律。

因此,“不得主动提供”是种必要过渡。其不寻求毕其功于一役地解决问题,而是尊重实际,尊重人性,有条不紊,有序推进,这其实是规定值得点赞的地方。可以预见,随着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稳步推进,随着人们慢慢习惯没有一次性用品的生活,以后出台规定,很有可能不需要在“不得提供”中间加上“主动”二字了。□毛建国

新闻推荐

用市场机制推动消费扶贫 林火灿

消费扶贫是社会各界通过购买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与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一种扶贫方式,也是全社会助力推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