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释放了这些民生红利
不断增加民生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始终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根本落脚点。近期,《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内容将释放哪些民生红利?
生活更便利: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压缩城市间时空距离
纲要提出,随着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世界级机场群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
沪杭磁悬浮、南通新机场、沪舟甬跨海通道……纲要里提到的一系列重大基建项目,让人们对长三角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充满了期待。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效压缩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说,上海到苏州,高铁修通后只要20分钟。
作为全国首条跨省轨交线路,上海地铁11号线延伸到了江苏昆山花桥镇。家住花桥的汪进,在上海市长宁区上班。“从花桥站到上海中心城区徐家汇,顺利的话只要七八十分钟。”随着苏州轨交S1线的开工,未来与11号线在花桥衔接,将形成轨道交通“东联上海、西接苏州”的格局,使得上海大都市圈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更周到:
率先实现均等化,跨省就医、养老更方便
纲要提出,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说,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要提升异地公共服务的便捷度,比如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强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纲要还提出,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促进异地养老。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卫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养老融合发展可以先行先试。“长三角一些大城市,养老服务跟不上实际需求。但区域内的一些县级市和城镇中,却存在养老资源闲置的情况。打通各地养老资源,让区域内的老人能够自由流动、异地养老,长三角拥有先行先试的良好基础。”
本月起,长三角重点城市将启动“一码通域”。通过建立跨域协同的二维码标准体系,把多种类型的公共服务融合成一个二维码,能够促进长三角城市公共服务要素自由、高效流通,让市民扫一扫就畅行长三角。
就业更优质: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让家门口优质岗位更多
就业是民生之本。率先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根据纲要,长三角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十大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十大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浙江省常务副省长冯飞说,浙江将和沪苏皖一道,共同谋划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培育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安防等一批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给就业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市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说,上海周边城市将会形成自己在细分功能、产业领域方面的独特优势。像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这些“高大上”的行业,三省一市根据不同的定位进行分工。未来在长三角地区,更多人在自己家门口,就有更多“高精尖”岗位就业机会可供选择。
环境更宜居:
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绿色家园人人共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纲要提出,通过建立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到2025年长三角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
共保联治,是长三角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宝。一条南北走向的施家堰,东岸是上海、西岸是浙江。这样的浙沪界河,在浙江嘉善和上海金山之间有34条。“此前河道保洁都是‘各扫门前雪’。现在好了,双方签了界河保洁合作协议,管理范围和责任都明确了。”嘉善姚庄镇清凉村村委会主任王伟强说。
将视野进一步扩展,更大的共同保护行动也在推进中。江苏省常务副省长樊金龙介绍,从南京到杭州,宁杭高速公路沿线,分布着太湖流域最美的风景,目前两省正在共同申报宁杭生态经济带。
(据新华社上海12月9日电)
新闻推荐
12月9日,锦城街道兰岭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把廉洁主题的书法作品贴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当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