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新说三章 □陆春祥
[摘要]□陆春祥
苏轼的“日课”
陆春祥,笔名陆布衣。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浙江省散文学会会长。著有《病了的字母》《字字锦》《乐腔》《笔记的笔记》《连山》《而已》等作品二十余部。
朱载上曾经做过黄冈的学教。那时,苏轼正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他们俩还不认识。有一天,苏轼听到一个人在诵诗: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他一惊,这诗不错,忙问:谁做的诗呀。那人答是朱载上,是本地的学教。苏轼称赏再三,以为诗写出了幽雅的趣味。
朱载上听说苏轼赞他,第二天,就去拜见苏轼,他们一见如故,此后,朱载上就经常去苏轼家里坐坐。
某天,朱载上又去了苏轼家,名字通报进去后,苏轼很长时间没有出来,朱载上左右为难,想走,却已经通报进去了,他只好干等着。又过了好一会,苏轼才出来见客人,他对朱载上连声抱歉:不好意思,刚才,我正在做“日课”,就是每天要完成的功课,所以迟了。
两人坐下来,聊东聊西,朱载上就好奇地问了:刚才先生说的“日课”,是什么内容呀?苏轼答:抄《汉书》。朱又问:凭先生的天才,开卷一看就可以终身不忘,哪里还用得着抄呢?苏轼笑笑:不是这样的。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抄过三次《汉书》了。第一次读,我是一段文章里抄三个字,第二次读,一段文章里抄两个字,这一次读,一段文章里只抄一个字。朱载上听此,立即起身,对苏轼作揖道:能不能让我看一看先生您抄的东西呀。苏轼回头,吩咐老兵从书桌上拿来一册。朱载上接过一看,都是各种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苏轼又笑笑:您随便说一个字。朱载上就说出一个字,苏轼立即背出那段文章的数百个字,无一字差错。朱载上又试了好多个字,苏轼都是极熟练地背出。朱载上感慨良久:先生真是天上贬到人间的神仙呀!
某一天,朱载上对他的儿子朱新仲说:苏轼天才,尚且如此发奋读书,我们才质居于中等之人,哪有不勤奋读书的道理呢?
朱新仲也曾以苏轼的事例教育他的儿子朱辂。(宋陈鹄《耆旧续闻》)
我这里不想说苏轼苦读的精神,说一下他的读书方法。
后人没看到过他摘抄的字,但我想,不外乎几种方法:一如《论语》之类的起首句章法,《论语》二十章,每章的章句,皆取起首句两字,如“学而”“阳货”等,看到就能联想;二是摘取每一节文字里与主要情节、主要事件相关联的字,看到它们就能马上想起;三是记对他特别印象深的字,有实词,有虚词,有人名,有数字,反正,这些字,和他的整体阅读有关。古人的书不分句读,要自己点,阅读的时候,哪一些字印象深刻,能串联起整体,就记哪些字。总体来说,他是提纲挈领,记关键词,他认为的关键词。
对照苏轼的“日课”,反观自己的读书法,实在惭愧。
我也做卡片,我也博览,但就是没抄过书(做学生时抄课文不算),蜻蜓点水式读书,大部分都忘了。即便读《论语》,也是两个月就读完,一段时间后,又忘了。苏轼的“日课”,特别适用于经典阅读,选一两本书,和它们耳鬓厮磨,日久生情,记忆深刻,永远不忘。
翻鲁迅日记,他也抄过不少书,《野草谱》《释草小记》《茶经》《五木经》《唐诗叩弹录》,他甚至还抄《康熙字典》。许多成功者,抄《古文观止》,抄《文心雕龙》,抄《史记》,抄自己心仪的经典。
日积月累,所蓄自富。苦功显示方法,方法寓于苦功,聪明人的聪明办法,往往遭人耻笑,聪明人的笨办法,常常让人惊叹。
读书如领亲兵死士
读书要有记性,记性可以练,比如“精读一部书”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不管大书小书,都要将这部书背得烂熟,知道每个字的意义,还有,各家的笺注也要能辨出高下。这一部书就是你的阅读之母,其他的书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再打比方。比如领兵十万,全部一样看待,关键时刻,不会有一个兵替你卖命;比如广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关键时刻,没有一个朋友前来相助你。领兵,必须要有几百亲丁死士;交友,也必须要有一二意气相投、肝胆相照的朋友。如此,其他兵也可用了,其他朋友也会帮你了,一顺百顺。
只是,这部书,却要是一部没有瑕疵的,内容和写法都完美的书才好。倘若是一部一般的书,没用。如领兵,一般能力的兵,你待他再好,如交友,一般能力的朋友,你待他再好,关键时刻,那也帮不到你。至于作奸犯科以及无赖之徒,那更不在我们的话题之内了。(清代梁章钜《退庵随笔》之《读书法》)
半部论语治天下,熟读精读一本书的方法,古人早说过,但作者这里的比方,依然有些新意。领兵,交友,都要靠有用的人才行。
然而,世上让人能读一辈子的书,实在太少了。即便是公认的经典,也不是适合所有人,有的人读出了名堂,有的人却深受其害。同理,世上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也绝对不会太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一知己,还常常是异性。以心换心,但心哪里可以移动呢?
还有,严格考究起来,作者的比方,却有些偏颇,至少是不那么完善。都说宽严相济的治军,才能训练出战斗力强的部队,前提就是对士兵的一视同仁,长官关心士兵,士兵才会为你卖命。孟尝君养士数千,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待遇,所有宾客都认为,孟和自己亲近。而亲兵、好友的结果常常是这样的:遇有重大情况发生,那些不亲近者不由自主地想,这事儿,不用我冲在前,他信任的人会替他卖命的。
同理,精读一部书的好处是,对此烂熟于心,然而,明显的不足的是,你拿来和现实一结合,就会发现,仅这一部书根本不够用,无论写作、阅读,都是广和博的综合,才有了专和精的结果,死守一部书,不知变通,迂腐无知就会随之而来。
由此说来,精读熟读,只是阅读的一种良好方法而已,切不可死守。来源:南方都市报
新闻推荐
记者|席菁华编辑|中国海上风电技术逐步成熟,正步入规模化、商业化发展阶段。12月6日-8日,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上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