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清代铜火锅

西安晚报 2019-12-07 23:36 大字

笔者藏有一只清晚期铜火锅,高约32厘米,腹径24.5厘米,紫铜材质。该火锅下层放置炭火,炭炉四壁镂空,饰有花纹,空气可以流通,燃烧顺畅。炭炉的底部同样有格条,燃烧后的炭灰可以漏到最底层。火锅中层是一个球形大盆,平底的圆环紧包于炭炉之上,严丝合缝,没有间隙,中间的排烟口上还套了一支烟管,用来排烟,烟管侧面有手把,活动自如,这样的设计使得火力不易流失。平盆子用来放置汤料及食材,两侧分别铆有两个手拉环,方便端起,盆子上面有盖,起到保温作用。整个火锅包浆厚重,制作精良。

现代火锅早已演变成了电火锅、燃气火锅,面对这样一件古老的铜火锅,不由让人想起火锅的发展历程。古代火锅最初被称为“温鼎”,内有夹层将其分为两部分:上层盛放汤羹肉类,下层放置炭火燃料,设有火门用来更换炭火,鼎的周围有透气用的小孔。汉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其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还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的火锅,并开始了对锅底的研究。西汉江都王刘非是一位火锅爱好者,他设计出一种“五熟釜”,在铸造时将鼎内空间分成5部分,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不同的食材放在不同的格内,同时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

近年来,南昌市郊汉代海昏侯墓葬内出土过一只青铜火锅,其为三足器物,做工精细,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便于盖上盖子,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据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只实用型的火锅,因为炭盘里有炭迹,锅内也有使用过的迹象,甚至还有板栗等残留物。

到了宋元时期,火锅的吃法进一步发展。过去由于肉切得很厚,火候控制不好,经常会将肉煮老了;宋代人则将肉切成薄片,这样既熟得快又味道鲜美,用筷子夹着肉片在锅里涮两下即可食用。

明清时期,火锅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火锅。由于经济的长足发展,这个时期也产生了许多名贵精美的火锅器具,其多以紫铜、黄铜为材料,导热性能好,做工也考究精美,采用锻打压模,镌刻镂空等工艺纯手工制造而成,值得收藏。(老江)

新闻推荐

《随园食单》

袁枚/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袁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所著的《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一部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