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犹见风骨 ■杨崇演(浙江)

延安日报 2019-12-07 10:46 大字

山有山的风骨。

山高人为峰,峰是有骨头的,你信么?我信。峰的骨头在哪里?在峰里,也在风里。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登上泰山,山顶的风在不停地鞭打着峰,磨砺着峰,峰似乎从不畏惧风,也不怨恨风。峰说,来吧,来得更猛烈些吧!晴好的日子如此,那么在凛冽的寒冬里,风为峰送来的该是千万把刀子了,峰畏吗?不畏!峰毫不示弱——刮吧,你硬,我的骨头更硬。

树有树的风骨。

读英国丁尼尔《橡树》一书,其中的句子:满树的叶子/终于落尽了/看/他昂然屹立/只剩树干树枝/赤裸裸的力……深深感染了我。

每次看到冬天的树,我都会肃然起敬。落尽叶子的树,嶙峋而苍劲。只有树干和树枝,线条优美有力,疏落有致。走过春天的惊雷和风沙,经过夏日的烈阳和暴雨的洗礼,在秋天挂满累累硕果。它一直在阳光下站立,任风雨摇曳,任鸟雀筑巢,任虫啄藤绕。它只是站着,向大地汲取营养,向苍天昭示尊严。它只是一棵树,即便不能成材,它也会尽其所能,活出它的风姿。这是冬天之树的风骨。

花草也有花草的风骨。

朔风起,阴雨连绵,节气一路往寒月的方向带。初秋的一日,我往乡道走,但见满池的荷叶染了焦黄色,莲蓬低着头,萎靡的样子如同一个个垂首睡去的老人。同行的友人嘀咕:当一朵花芬芳吐尽时,就像人老珠黄的女人,实在是没有多少看头了。我说,不对,残荷虽残,却生生不息。残荷败叶,并非是生命的终止。莲蓬独立不自哀,那种脱俗的气质与风骨又岂是一般花草所能比的?突然想起鲁迅先生所作的那首七言律诗《莲蓬人》:“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在他的诗句中,写尽了时至秋日时莲蓬依然独立的风骨与美好。

山骨、树骨和花草的骨,犹如人骨。骨硬,则如人挺立如铁;骨软,则如人站立不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修骨,才可以修得万世景仰。

平日里跑步,常遇一位老者,身材弱小,但步态轻盈,有时边跑还边哼上几曲小调,比我跑得远跑得快。我由衷地赞叹:“老爹爹,你跑得这么快,身手这么好,你老高龄几何呢?”他笑答,“我70多岁了。人啊,老了不服不行,但一定要老得有风骨。”

老得有风骨。说得真好。常见的老人,总是步履迟缓,衣着松垮,言必病痛,把自己弄得似一口被岁月抛在尽头的枯井。可这位老人不同,心态乐观。

流光最易把人抛。没有谁能阻挡老去的步伐,那就优雅地老去——只要老得有风骨,老得有气度。

中国历史上不乏风骨的文人志士。晋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南宋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近代朱自清拒食美国救济粮……学古知今,修炼有果。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这是做人的风骨;“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这是处世的风骨。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是男子汉大丈夫的风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洁身自好的风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是大义凛然、充满着浩然之气的风骨。

不屈服、不卑躬,不为权贵折腰,不为利禄摧眉,更是一种风骨。最是斗争见风骨。

高飞之鸟,亡于贪食;深渊之鱼,死于香饵。懂得拒绝是一种风骨。

一则著名的“四知”典故出自杨震做东莱太守的时候。说的是有人在深夜里,偷偷地拿了10斤黄金送给他。杨震不肯接受,那人说:“三更半夜的,不会有人知道,请收下吧!”“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么会没有人知道呢?”杨震很严肃地说。

跟自己斗、跟违背初心斗、跟核心技术缺失斗,需要怎样的勇气、意志、本领和能力呢?

建设5G,中国必须抢得先机。天在看,人在干,云在算。面对外部压力甚至一些不择手段的打压,千千万万个任正非站了出来——我们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定力,更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骨。

当年抗美援朝,毛主席用诗意的语言总结斗争的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何其有骨气!

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前段时间,去红旗渠参观,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震撼。石头、沙子、水泥,再融合人的点缀成就了杰作;石作堰,碎石打底,汇成了一道道朴拙、沉稳的精神之躯,这是太行人怎样的操守和情怀?红旗渠,那是真正的因骨而立!

新闻推荐

光明日报刊文聚焦澳门教育:书写“一国两制”传奇

光明日报12月7日消息,“10年任期内,我最满意的是澳门的教育政策。”日前,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举行记者会总结10年施政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