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为盲人设室内盲道彰显司法温度
一家之言
给弱势尤其是残障群体多些“搀扶”,也是在“善”的维度做加法。
只听说室外有盲道,室内有盲道很少见。近日,一张法院大楼室内设立有盲道的图片火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这段130米长、耗资2万元的室内盲道,由浙江龙游县法院院长祝志昌主张修建。今年6月份,30岁的盲人夏某与同是盲人的赖某起诉离婚。两人来龙游法院多趟,最终二人在法官的搀扶和调解下顺利达成离婚协议,这事触动了祝志昌修盲道的想法。
作为审判机关,其本职工作与核心业务是处理矛盾纠纷。但关爱残障人士,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不与此相悖,反而是司法便民的具体体现。
司法文明和司法便民原则,要求善待每一位当事人,为当事人提供必要的且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诉讼服务。这说的是诉讼服务,但指向的是法治精神与人文温度。
而龙游县法院铺设直达审判法庭的盲道之举,虽然是“自选动作”,并非法律要求,但也与司法便民利民、司法机关关怀弱势群体的要求契合。
通常而言,城市道路都会有修建无障碍设施的“硬性要求”,旨在关爱关照残障人士。这不止能体现社会文明的水位,也有刚性的法规约束。根据残疾人保障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建筑物、道路、交通设施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
在法院铺设盲道,对标城市道路的要求,这是种价值自觉。而关怀残障人士,本也需要社会各方多些这样的自觉。
值得注意的是,龙游县法院有关人员称,盲道利用率不高。这乍听好像有些浪费;还有观点认为,为极少数的失明当事人,可以由工作人员搀扶前来办事,没有必要大费周章地铺设盲道。
这不乏道理,但从社会文明角度出发,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应是全方位、无遗漏的,不能因为人数少就予以漠视。公共设施的确该注意利用率,但效率维度的考量绝非评判其价值的首位因素。
更何况,此举还能起到价值示范作用——专门铺设盲道,能传递司法关爱弱势群体的价值观。相对于工作人员搀扶,铺设盲道也更能体现出对盲人自尊心的尊重。到头来,这份人文关怀意识得到认可,也会带动更多机关单位“择其善者而效之”。
给弱势尤其是残障群体多些“搀扶”,也是在“善”的维度做加法。这样的加法多多益善。而法院花钱为盲人设室内盲道,也跟司法公正同向,都能传递人本情怀,彰显司法温度,配得上舆论场中无数的嘉许。
□史洪举(法官)
新闻推荐
外交部就美国会众议院通过涉疆法案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敦促美方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新华社北京电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秦刚4日召见美国驻华使馆负责人柯有为,就美国会众议院审议通过“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