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员工被拘251天释放我们该如何看待华为?
□本报评论员 熊苗
连日来,华为前员工李洪元被刑拘251天的新闻,在舆论榜上热度不减。由此衍生的风波还在蔓延。
据报道,李洪元2018年12月被深圳市公安局刑事拘留,报案者正是其前东家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罪名为“涉嫌敲诈勒索”。2019年8月,深圳检方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决定不起诉,李洪元重获自由。从李洪元单方披露的信息看,“涉嫌敲诈勒索”所指为其30万元的离职赔偿。他还暗示,这与其曾经举报自己所在的逆变器业务部门存在业务造假有关。
目前,华为已对外作出回应。
从网络舆情来看,对李洪元的声援占据压倒性优势。不得不提的是,就在最近,网易“暴力裁掉患病员工”的风波刚刚收尾,网易道歉并处分相关人员。某种意义上,这是舆论以其力量帮助个体维权成功的又一案例。
不论是对李洪元还是网易前患病员工来说,这种声援都是无可指摘的。面对大公司,“被离职”员工个体的力量往往显得微不足道。正是这种无力感和代入感,让无数网友挺“声”而出,最终让大公司保持谦抑,以“小”博“大”。
但华为毕竟是华为,所引发的风波注定会超过网易的范畴。
除了就事论事对李洪元的声援,舆情中很大一部分“盖歪了楼”,上升到了是否是对民族企业的打压上。这不得不说是种遗憾。
今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宣布禁令时,任正非回答媒体采访曾提到,“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这句话放到这里仍然是有相通性的,质疑华为作为雇主对员工不公,并不能就被指认为是对民族企业的打压;同时,对华为的质疑也应就事论事,不应随意加码甚至抹黑。
把“盖歪的楼”扶正,华为的回应无疑是眼下最亟需的。公众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华为,华为本身也应作为涉事企业尽快回应。李洪元的离职及赔偿是否是正常操作?他被刑拘是否涉及被打击报复?案件久拖不决又是否另有隐情?坦诚回应舆论的核心关切是华为的应有之举。
从网易到华为,也说明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本身已经成为企业形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只有尊重爱护员工,才能从根源上形塑吸引人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如果连自己的员工都欺负,那难免让人联想到会“店大欺客”。
我们有理由对华为寄望更多。
新闻推荐
因为被拘251天事件成为舆论焦点的李洪元,打算回家。12月3日,华为前员工李洪元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他现在赶路回老家了,明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