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流动时代“老漂族”的怕与爱
近日,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一项调查发现,多数广州“老漂族”都是为照顾儿孙而来,他们一定程度上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客观上起到了弥补当前城市社会育儿、养老等服务不足的作用。“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程度相对较低,面临着环境适应、文化融合、身份认同等一些问题。(12月2日《广州日报》)
为了帮助子女照顾孩子,许多老人成为无奈而艰辛的“老漂族”,脱离了原有熟悉的社会网络,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虽然身在城市,但他们的“心”很多时候都留在了老家;老家的家长里短,“老漂族”都很关心。对子女所在的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他们,知道“根”在老家,自己只是一个过客。
在一个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时代,“老漂族”饱含着老人们对子女的体谅与深情;帮助子女带孩子不仅是一个辛苦的体力活,“老漂族”还会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存在着地域、年龄、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不少“不合拍”的地方,让他们承受精神上的痛苦和伤害。“老漂族”在带好孙辈之余,也有“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利益诉求与精神需要。如何打发空闲时间,如何让单调、乏味的精神世界多一些色彩,是摆在不少“老漂族”面前的现实问题。看电视、玩手机固然有一定作用,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除了帮忙带孩子,“老漂族”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老漂族”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除了爷爷奶奶的身份之外,一些“老漂族”还是拥有知识、技能、管理经验的能人;他们也有被别人尊重、信任和认同的需要,只不过,这些需求都被选择性地忽略和漠视了。更进一步说,“老漂族”也是一个富矿,关键在于如何发掘他们的特长,激励他们参与公共事务和社区建设,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
苏州工业园区第五元素社区居民70%以上都是“新苏州人”,形成了一个典型的老漂族社区。不论是通过寻找一致的共同点、用传统节日习俗连接老人们,还是发掘类似的兴趣点、用社团吸引老人们,抑或培养不同的奉献点、用志愿服务点燃老人们,只有给“老漂族”社会融入的支点,他们才会生活得更有品质。浙江宁波的“奶奶天团”以共同的身份、情感、境遇和需求为纽带,将素不相识的“老漂族”联结在一起,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文体活动和邻里互助,让他们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
促进“老漂族”的社会融入,不仅有助于家庭和睦,也有助于激发社区活力。说到底,“老漂族”并非生硬、冰冷的机器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老漂族”也不是无用之人、无能之辈,而是需要为他们提供有所作为的机会和渠道。杨朝清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禛祎通讯员于冬梅摄影报道)近日,新海阳社区针对辖区老年人口占比大,空巢化、独居化显著现状,在白石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