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专访裴钢:困于“众所周知” 何谈“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
近日,一些突发的网络舆情让中科院院士裴钢被动成为焦点人物。12月2日,围绕着科技创新与常识的关系以及如何打破常识、实现创新等话题,《中国科学报》记者对裴钢进行了专访。
中国科学报:你怎么理解科技创新与“众所周知”的常识之间的关系?
裴钢:
常识经常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事情,常识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未知,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打破已有的常规和常识,而新的科技成果就是我们“新常识”的来源。
比如,历史上,“日心说”打破“地心说”,重塑了人类的宇宙观;“进化论”颠覆上帝造人假说,重塑了人类的生物观;爱因斯坦突破牛顿力学的框架,革命了我们对物理学和宇宙的理解;我国创新性的用砒霜治疗白血病,将不可思议化为可能。
可见,探索科学未知的过程中,突破所谓“众所周知”常识的禁锢,实现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文化、乃至文明的巨大进步。
中国科学报:那么,“众所周知”的常识会对科技创新产生不良影响?
裴钢:
科技创新总在实践中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唯常识或唯书本知识。
不可否认,常识中也包含许多科学道理,因此,创新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能简单违背常识。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常识中经常存在需要与时俱进的地方,一味墨守成规难以促进科学进步。
科技创新讲究证据,这就是讲科学与一般讲常识的不同之处,更是科学与伪科学的分水岭。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要求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证据是科学的生命线。
中国科学报:你上面说的是一般规律,那么,中国的情况如何?不敢打破常识是让中国科技创新不足的原因吗?
裴钢:
科技创新的种类很多,一般包括原始性创新、集成性创新、消化性创新。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大多数创新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原始性创新数量最少,也最为艰难。
但是,原始性创新往往能带来所在领域的重大突破。当前的中国急需原始性创新。
原始性创新实现的是从0到1的突破,是具有革命性的突破,这需要多年如一日的坚实投入,包括资金、人才、政策、创新环境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否则原始性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看来,原始性创新当然需要突破思想禁锢,敢为天下先。
诺贝尔奖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世界各国原始性创新能力。
2001年日本提出“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截至今年日本已拿到将近20个诺贝尔奖,目标已经过半,这与坚持长期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报:对提升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你有什么建议?
裴钢: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长足发展,应该认真总结我们的经验和学习其他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长处,积极鼓励科研工作者打破常规,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学术规范管理和伦理道德建设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一方面,科研人员要严以律己,将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为国为民作为科研目的;另一方面,要严格建立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查处程序,严肃处理造假事实责任方,防止不作为和炒作,以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原题为《裴钢院士专访:困于“众所周知”,何谈“科技创新”》)
新闻推荐
记者|侯瑞宁编辑|12月2日下午17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宣布,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作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