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北海名片的新故事 记北海贝雕工艺美术大师许承斌
许承斌的一手贝艺创新工作室,在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工作室的门上贴着一对日月门神,而贝雕《日月门神》,正是这名“广西工匠”30余年来传承北海贝雕技艺的生涯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后,大胆创新的代表作之一。
细致到衣服的褶皱、盔甲的层次、皮肤的纹理,乃至须髯扬起的弧度和瞳仁内的光,一幅形神具备、栩栩如生,跃然平面之上的《日月门神》,靠的是短则3个月、长则5个月的手工,将数十种贝壳悉心打磨、拼接、粘贴而成。其工艺之繁杂,画面之生动,实属罕见。
2016年,许承斌创作的这一作品,捧回了业内“奥斯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此前,他的同题材创作还曾荣获2012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及被央视10套《探索与发现》节目作为民族传承文化之作向观众展示和介绍。
然而,在饱受赞誉之前,许承斌用贝雕形式来创作门神画这一选择,在行内起初并不被认可。当时,用贝雕创作人物并不少见,但多为简单勾勒轮廓,能体现出人物细节甚至精气神的罕有。再加上许承斌所创作的门神,依照的原型是北海古典人物画大师邓敦伟的门神画,线条及色彩再现难度更大。
“贝壳是有弧度、不规整的,要用这样的材料做五六层的堆贴,使之呈现出浮雕的自然立体感,操作起来难度很大。”许承斌告诉记者,一个完整的贝雕人物,需要几千个部件来呈现,而要从海量的贝壳里挑出符合颜色、光泽要求的已属不易,挑出后还需经细致打磨,甚至多次失败后再返工。为创作出精品,他一坐就是好几小时,由于眼睛长时间聚焦于细微处,每每一天的工作结束后,迎面走来的人的模样,许承斌都已然看不清。
“别人也有疑问,你做这么复杂的东西出来,成本这么高,能销售得出去吗?”许承斌却执著坚持自己的创新之路。自1988年到北海市工艺美术总厂,从事贝雕设计和研发工作以来,经历过北海贝雕由风靡一时到艰难维系,这名土生土长、受中国传统画影响极深的北海匠人,一直渴望能更深层次地挖掘出贝雕技艺的艺术文化内涵,让其重新焕发光芒。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作为北海的名片,贝雕始终记载着当地人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工艺厂倒闭后,明知要生存下去必须付出更艰苦的努力,许承斌还是毅然选择坚守,他不愿这门技艺就此沉寂,“我还有很多想做的好作品没做,如果放弃了太可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一直致力于改革北海贝雕工艺,以传统为基础谋求创新发展,不断推动北海贝雕提升形象和影响力。许承斌坚信,好的作品应当有文化的力量,“工艺美术也是文化的载体,用贝雕这张北海名片来呈现本土文化,更能体现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
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赞许,同时也被市场和大众所认可。然而传承技艺,凭一己之力实难维系,如何才能让这门老手艺后继有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2013年起,许承斌开始与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企合作,把工作室搬进了校园,与学校一起积极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领导和市里的领导对这门手艺的传承很重视。”近年来,国家和当地的重视扶持,让许承斌坚定了坚守的信心,而“教学研产销创”为一体的模式更让他看到发掘和培养贝雕技艺人才的曙光。通过其手把手的教导,目前,学校开设的这一专门课程每年培训人数1000人次,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贝雕手工艺人才50名。徒弟中,贾慧娟已独立创业,柯振华还获得了“北海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大众可能对工艺美术有误解,认为它就是一门手艺,其实工艺美术作品是可以反映时代精神的。这也是我们的责任,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许承斌说,他希望能在新时代创作出更多有内涵的作品,让这张北海名片更加亮丽多姿。
新闻推荐
纵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国家任何战略部署的实施都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建构,即概念建构、制度建构和行动建构。党的十九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