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告别焦虑 做从容的父母

甘南日报 2019-12-31 08:11 大字

□陈若葵

所谓时间管理,是指一个人在预期的节点,完成希望完成的任务。

孩子磨蹭的原因首先是家长的预期过高,其次孩子遇见了困难,再次是孩子没有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动力。

做好时间管理,家长需要让孩子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长们无不希冀孩子方方面面都获得很好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期望值高,压力自然就大,家长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引发焦虑情绪。如何科学合理地养育孩子,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身心,离不开父母的不断成长。

2019年12月14日,由关注女性成长和家庭教育的女性文化平台“木棉说”举办的《从容养育,不焦虑》主题演讲活动在京举行。本次演讲活动集结了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资深儿童心理治疗师金韵蓉、心理学家兰海、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沈奕斐等7位专家。演讲内容涵盖亲子沟通、育儿理念、情绪管理以及父母自我成长,传递科学理念,解决家长困惑,使家长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磨蹭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

很多家长被孩子做事磨蹭而困扰,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在央视《超级育儿师》特邀专家兰海眼里,磨蹭,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时间管理问题,是全人类都要面临的问题。

在兰海看来,所谓时间管理,是指一个人在预期的节点,完成希望完成的任务。很多父母提到孩子的时间问题时,最容易说“我的孩子喜欢磨蹭”。但这样的判断,其实掩盖了家长战术上的懒惰——

首先,孩子磨蹭的原因是家长的预期过高。比如父母认为这道题很简单,孩子应该5分钟之内完成,这是家长的预期;但是,孩子很可能做不到,他需要10分钟完成,在父母眼里,孩子在磨蹭。

其次,孩子遇到了困难,但这确实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有不少孩子写作业时抠手、玩橡皮、发呆,实际上他是不知道这道题该怎么做,但父母没有问他会不会。四年级以前孩子的磨蹭行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原因是他们遇到了困难,但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口,因为开口可能会招来一顿批评。

第三是孩子没有期待。因为孩子做完家庭作业,还有补习班作业、妈妈布置的提高作业,孩子永久没觉得他自己拥有世界,没有期待就没有动力。

兰海说,做好时间管理,要让孩子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做这10道口算题需要多长时间、吃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从学校到家需要多长时间,这是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了解。第二,孩子需要对任务有了解,这10道口算题是三位数的,三位数的我能完成吗?第三,对结果负责,即不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10道题,还要做对,保证质量。

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进而学会自主管理,即知道明天要上什么课、带什么书、什么本子;知道三天以后要考试了,这门课的要求是什么;知道所有的时间安排,比如周末培训班有哪些、几点到几点等等,父母需要给孩子一个真正管理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决策、自己执行、自己找答案、自己承担结果。

做学习型父母陪读时不吼叫

如果有人问,“陪读的时候你轻松吗?”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回答“不轻松”。对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田宏杰在题为《不吼不叫,轻松陪读你也可以》的演讲中,给出了破解难题的方法。

田宏杰说,磨蹭,是一些孩子写作业时的惯常表现,孩子的行为经常会激怒父母。孩子为什么听不进去家长爸爸妈妈的话?田宏杰介绍,孩子从出生到14岁,其大脑额叶发展得不太好,神经抑制功能比较弱,所以告诉孩子“别磨蹭”,他根本就做不到,他听到的只是“磨蹭”。如果父母还是带着全身怒火吼出这几个字,那种愤怒情绪让孩子害怕。人在恐怖的情绪下记忆会特别深刻,“磨蹭”这两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那么,到底怎么才能轻松陪读呢?

田宏杰说,父母要在自己的言语中,把负面言语去掉,换成正面言语,表达正面的期许——快速、认真、专心,同时,找到孩子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比如孩子之前学习的时候要削铅笔,那么,今天在学习之前就让他提前把铅笔削好。

对于孩子学习马虎,田宏杰给出的建议是,家长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如果孩子经常读错题,那是因为他读题的技能有问题,家长应引导他如何读题,比如用尺子比着一行行读、把漏掉的字圈出来等等。

有些时候,家长说对了方法,孩子却不听。田宏杰提醒,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家长带着情绪说话造成的。教育心理学强调罗森塔尔效应,即教育者的期望会出现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起作用,我们如果相信孩子、认为孩子能够做到,那我们会带着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当孩子做到了我们会为他鼓掌,孩子做不到我们也会想:他难在哪儿,如何能够改变,用哪种方法能够改变,最终你给的方法合适了,孩子就成为你期望的样子了。然而,如果我们从心底里觉得孩子做不到、不想改,就会以指责的态度批评孩子,教育的效果自然为零。

生活中会有两种父母,一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随时监督、校正、责骂孩子,但家长管得越多,孩子对学习越逃避。另一种父母被称为学习型父母,他们一直在问自己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且孩子学习的时候,他们也在看书学习。说到底,陪读,陪的是环境和氛围,这样,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

田宏杰说,在孩子爱学和不爱学之间,也有一片田野,这中间就是孩子想学又有点不爱学,要学又有点逃避学,我们就在那儿遇见他,我们在这个他想学又不想学的节点,看到孩子想学的力量,强化之,透过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教给他学习方法,提升其学习能力,使之逐渐学会学习,爱上学习。

不要轻易否定隔代教育

如今,很多妈妈都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压力,特别是在二孩越来越多的现状下,做妈妈非常累,她们既要挣钱养家、顾及个人发展,还要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焦虑在所难免。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沈奕斐在题为《“看不惯、离不开”的隔代育儿》的演讲中表示,养育孩子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家庭和全社会的支持。我们要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合作育儿的概念需要得到重视。学校应该承担学校该有的责任,社会应该承担社会该承担的责任,比如怎么创造儿童友好型的城市等等。而在家庭中,也会采用合作模式,养育孩子。

沈奕斐说,多年来,我国的育儿模式一直是合作育儿,一家三代甚至四代人住在一起,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尊老爱幼。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三口之家增多,隔代教育有所减少。然而,“两孩政策”的实施,又使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依赖于老人帮忙,上海一项针对“80后”年轻父母的研究显示,借助老人照看孩子的年轻父母比例为91.5%,每天由老人照顾的比例是71.9%。但是,一提到隔代教育,很多人习惯性地把它与“不好”划等号,年轻父母希望老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照顾孩子,而老人永远达不到子女的要求,久而久之,隔代教育就被污名化了。

沈奕斐认为,今天,我们面临如何破解年轻父母既需要老人、又嫌弃老人的状况。这就需要我们在一个家庭中,明确各自的角色、确定角色分工。老人的做法不一定都是错的,我们要相信老人是爱孩子的,不要排斥他们,可以放心地把部分职责交给老人。第二步,权责一定要非常明确,交给老人的事情就归老人管,年轻父母不要干涉,因为你干涉的是老人的权威性,老人一旦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他们对孩子的管理,要么格外严格,要么无限宠溺,这对老人和孩子的成长都不好。“权责明确后,父母交出抚养权,实际上就是交出教育权。如果父母实在看不惯,就自己承担责任”沈奕斐说。

沈奕斐说:“今天的妈妈一方面要承担我们该承担的责任,有效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但同时也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尤其是利用身边老人资源,不要因为种种莫名其妙的想法,把这个合作机制,变成冲突机制。”我国历来重视亲情关系,可以说,合作育儿既有利于发展亲情关系,也能有效减轻年轻父母的压力和焦虑。

新闻推荐

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 朱应平

高校教学教育工作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融入课堂,尊重和体现教书育人与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