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我心归处是敦煌

淮河晨刊 2019-12-26 08:02 大字

上期提要:在这个昏暗的洞窟里发现这两处题记是很令人兴奋的,这是段文杰先生和当时负责清理洞窟积沙的研究所工作人员共同发现的。当年在清理积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发现了六个被掩埋的隋、唐、宋时期的洞窟,而且在四百多个有壁画的石窟中,终于找到了这个有最早确切纪年题记的洞窟。

北壁下方与南壁相对的四个禅窟,圆拱门上龛楣内饰以双鹦鹉、双凤、双鸽、双孔雀;龛楣外沿饰以火焰:龛楣之间,穿插着山峦树木,千佛和菩萨,下层为药杈。东、南、北三壁,各有侧重地展现了佛教的相关内容,共同呈现了第285窟的主题。”

窟顶是道家神像与佛教天人图像相融合的区域。倒斗顶,中心方井画华盖式藻井,四披壁画象征天地宇宙,上端一周有华美垂帐悬铃装饰,类似古代帝王出行的华盖。上部在粉白底色上画传统神话诸神(伏羲、女娲、雷神、电、飞廉、朱雀、三皇、乌获、开明、羽人等),以及佛教的飞天。众神仙和飞天或腾跃翱翔,或昂首奔驰于飘浮着天花和流云的天空中,以示“天”。“天空”天花飞旋、流云飘动,增加了满壁风动的效果。四披下部绕窟—周画山峦林木,飞禽走兽,山林间有草庐禅僧三十五身在寂静地禅修,以示“地”。山林中有刺杀野猪、追捕野羊、野牛奔驰、饿虎嚎叫等动乱喧嚣的情景。禅僧们裹衣端坐,闭目沉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们的修炼己到了“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四披的“天”动与“地”静形成鲜明对比。

此窟窟型、彩塑、壁画都与禅修有关,似意在表明禅修就包括戒定慧。彩塑和壁画的人物造型和绘画技法有两种风格。一种为西壁壁画,底色涂土红,菩萨等人物身体裸露较多,肌肤以凹凸法晕染,线条是遒劲挺拔的铁线描。另一种为窟顶和南、北、东三壁壁画以及彩塑,其特点是人物身材修长,相貌清瘦,眉目疏朗,面带笑容,神情潇洒,佛和菩萨身穿汉式褒衣博带服装。人物面部使用中原传统的面颊涂红色的晕染法,表现立体感。壁画以白粉为底色,上敷朱、紫、青、绿等色,色调清新明快,线描运笔疾速飘举、遒劲潇洒。此窟保存完整,规模可观,内容丰富,技艺精熟。

第285窟的内容极其丰富,壁画内容有尊像画,释迦牟尼本生、因缘故事画,有中国本土传统神仙,有早期的无量寿佛信仰,有供养人和发愿文纪年题记、图案画,有窟顶、小禅室的龛楣状图案画。在绘画方面有两种风格人物画、早期山水画、建筑画,建筑画包括中国式建筑和草庐。又如军事的打仗、马铠装备、两裆甲,施刑,乐器,动物;又如中国文化、外来数种文化交融等。

这个洞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同文化和信仰融合在一处。无论哪一个区域都不是仅根据某一部经典画成的。有印度教神像、道教神像、佛教造像,主题思想也不是单一的,而呈现出多种思想和文化的交融。佛禅与道玄的结合,西域的菩萨与中原的神仙,佛教的飞天与道教的飞仙,印度的诸天与中国的神怪,不同信仰的众神在此相遇,超越了信仰和地域的阻隔,和谐共处。第285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体现了中原汉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并存融合,最直观地呈现了当时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和文化的交汇,也证明了敦煌在一千多年前早已包容、吸纳着各种不同的文化。

第285窟中来自印度佛教的内容和汉代、三国、魏晋时代的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这其实标志着中国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和思考中国人理解的佛教。两晋时期佛教特别昌盛,恰好东晋大家辈出,在山水画、人物画领域达到很高的高度。佛教一经传入,两汉、魏晋的汉画风格为之一变,佛教思想慢慢和玄学融合在一起。中国人特别聪明,善于吸收和创新,艺术和佛教都在这种意识下创化,慢慢发展到隋唐,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

据说,当年华尔纳对这一窟的壁画垂涎三尺,1925年,他再次携带了大量的胶纸,重返敦煌,目的就是要剥取第285窟的壁画。好在他这一回被愤怒的村民吓跑了。此窟无论是从历史、内容还是画风来看,都是上世纪50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早期洞窟临摹的最佳选择,后来完成的1:1原大临摹的第285窟画作,成为整窟临摹的精品。

说不尽的经变画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有许多经变画,表现佛教世界神圣图景。它将佛经内容、故事、哲理转换成图像,简称“变”或“变相”,也可称为“经变”。笼统地说,一切佛经变为图像,均可称经变画,我们现在所说的经变画大多专指中国独创以大乘佛经所变的图像。敦煌壁画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经变画。

中国最早的经变画产生于东晋时期,到了唐代得到空前发展,长安、洛阳等地很多寺院都有经变画。经变画的出现主要是配合佛教思想的传播,当时的高僧抄了很多经书,组织开造洞窟壁画,结合经书创作了大量经变画。大乘佛经中的《阿弥陀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涅槃经》早在北朝就己开始流行。根据佛经内容创制的经变画向当时的信众展示了如何成佛去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法门。比如《法华经变相·方便品》,告知信众成佛不难,也并不需要经年累月的苦修,其实可以有很方便的办法,立地成佛,然后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在传播中通过这样的办法争取和扩大普通的信众,以夯实自己的根基。

经变画所描绘的故事,都是示人成佛的方便。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比如只需常念阿弥陀佛,死后就可进入极乐世界;比如在危难出现的时候,念诵一句阿弥陀佛,佛就可以出现在面前,逢凶化吉;比如在死亡到来的一刻,只要你不忘念上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就在普通民众的观念中植入一种信息,成佛和进入极乐世界是一件异常轻松的事情。如此一来,就化解了常人与佛教的距离和隔阂。

隋唐时期,中原相继建立佛教宗派。各宗派竞相将自己的主要经典绘制成图,与俗讲相配合,以招徕信众。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各大佛寺无不图壁经变,著名画家也多在寺院壁画中一展才华,吴道子就曾在长安、洛阳画过寺院的壁画。如今,两京地区唐代寺庙及其壁画经变早己荡然无存,现保存经变画最多的地方就是莫高窟。

莫高窟壁画中的经变画是不同于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也有别于单身尊像的一种壁画类别。经变画表现的内容或为一部佛经的几个品,或为几部首尾完整、带有情节性展示的佛教故事画。为什么叫“经变画”呢?是因为一些壁画留有“妙法莲华经变”“东方药师净土变”等题记。单就经变画而言,在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的纸画、绢画中,多达34种、1300余幅。这些经变画依据的佛经,几乎涵盖了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广、时间最久的佛教经典,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福田经变、维摩诘经变、弥勒经变、药师经变、西方净土变等,还有妙法莲华经变、华严经变、涅槃经变、金光明最胜王经变,以及金刚经变、楞伽经变、思益梵天所问经变、密严经变等一批依据禅宗经典绘制的经变。下期看点:敦煌壁画中的经变画不仅内容丰富繁多,而且表现形式和思想背景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就某一主题的经变画而言,从纵向来看,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变化。

新闻推荐

名优皖货俏销沪上

这几天,上海市民对安徽农产品频频竖起大拇指。12月20日至23日,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办,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