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给每位企业家一个“话筒”

菏泽日报 2019-12-24 15:21 大字

□颜云霞

苏州12月14日举办首期民营企业家沙龙,市委书记、市长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在这场沙龙上,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那就是不设主题、不设发言人数,“让每一位都能说话”。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29位企业家踊跃发言,“抢话筒”的场景出现了五六次。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政企面对面”活动,但像苏州这样采取圆桌沙龙的形式,把“话筒”交给与会每位企业家的,并不多见。此举至少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把企业家当成主角,政府主动扮演好倾听者、服务者乃至“守护侠”的角色,体现了对企业家的尊重与呵护;二是对每一位企业家一视同仁,无论是名企大企,还是初创公司,负责人手中都有一个“话筒”,可直奔重点、直言要害,充分反映出对企业真实诉求的理解与重视。

在营商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十分重要。政策设计贵在契合实际,政策实施则重在精准适配,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听心声、知实情的基础上。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诉求也会不同。以补贴为例,有的地方直接动用财政补贴小微企业,初衷虽好但容易让企业产生依赖,形成不良的商业模式。对许多科技类小微企业来说,比起“送补贴”,它们可能更盼望“造市场”。如果不肯递话筒、不愿去聆听,政策就有可能雪中“不送炭”,锦上“乱添花”,结果得不偿失。

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当然不是只针对座谈会而言,它有更广泛的场景、更深刻的内涵。在更多的“会场”之外,要广泛走访、深入调研,尽可能多地掌握企业的真实需求,而不能一味“我讲你听”甚至“反客为主”。在“话筒”交给企业家之后,还要对他们提到的难题、提出的批评、提及的建议,分类研究、对接落实,真正解决问题、满足诉求。否则,交“话筒”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形式,“抢话筒”的企业家就可能意兴阑珊,“话筒”在前也会不想说,说了也会是空话、套话。所以,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要诚心诚意;对待企业家说的话,也得实心实意。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微观政策要活”。倾听企业成长的烦恼,为企业提供贴心服务、为市场主体保驾护航,理应是题中之义。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把“话筒”交给每位企业家,乐见企业家争先恐后“抢话筒”,更要努力把企业家的需求化作实实在在的政策举措,让民营企业迸发出更多创新火花。

新闻推荐

感谢有“你”

我这样一个乡村女教师,实在是太平凡不过了,平凡到了不施粉黛的地步,虽然我终是怕人笑我是村姑涂脂,谓之太俗。然而我有责任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