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别让师德管理落后于舆论和时代

济宁晚报 2019-12-18 09:50 大字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我们最期待的是,各地中小学、高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真正落实好中央的意见,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别等事情发酵了,舆论沸腾了,再“后知后觉”地进行处理。

日前,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7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有严重违规行为的教师,终身禁止从教。

这次关于师德师风的改进意见及处理方式,很容易让人想到近期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两起高校教师性骚扰事件,最终,两名涉事教师都被撤销教师资格,体现了高校对师德败坏行为的态度。但事实上,我们从公开的新闻报道中发现,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猥亵学生的行为,并不限于这两例,还有一些存在于中小学校,只是相对大学生而言,中小学生还缺乏维权意识,遭遇的侵害事件更容易被掩藏。

其实,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师德建设,而且近年来多次就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断完善着处理办法。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明确了骚扰学生、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此后多次进行修订,总的来说,都不外乎以上提到的一些行为。这又让人感到有些无奈。很多教师行为规范早就存在于教师行为守则和学校管理要求当中,有些甚至是社会对任何一位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例如性侵害、剽窃,这明明就是法律对每一位公民划出的行为底线,如今之所以成为约束教师群体的明文规定,并多次重申、强调,原因就在于,近年来教师队伍中不断渗透进不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害群之马,导致虐待、性侵害学生的案件屡有发生,虽然绝大多数人民教师都是值得尊敬的,但这些触目惊心的极端个案也难免使得教师群体在公众心中的形象有所折损。

不夸张地说,一位老师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而是可以影响一批学生的人生,因此师德的重要性毋庸多言,教育部针对当前师德环境,规定某些不可触碰的“红线”,以及行政处罚的方式,使问责机制既能让无德者得到严惩,又能警示他人,当然很有必要。但我们最期待的是,各地中小学、高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真正落实好中央的意见,重视教师的道德水平建设,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别等事情发酵了,舆论沸腾了,再“后知后觉”地进行处理。事实上,被曝光的两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骚扰行为都不是偶一为之,而是长期以来的习惯性做法,甚至众人皆知了。

传统文化赋予教师这一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在市场经济下,难免被“考名校”“出精英”的功利主义教育环境所影响,在单一的评判标准下,道德容易成为被忽视的一环,导致混入了一些害群之马。因此,无论是我国的《教师法》还是相关管理办法,都应该与时俱进,别让师德水平和管理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新闻推荐

“大兴安岭火狐狸”虚假视频当事人承认错误 向公众道歉

近日,黑龙江“大兴安岭火狐狸视频”引发网友关注,但该视频的真实性引起网友质疑,随后当地官方介入调查。12月17日晚,阿木尔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