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寻找经远舰(二)

华西都市报 2019-12-18 07:33 大字

2014年8月,华西都市报联合国内知名水下摄影师慨文,潜入海底,用镜头记录了水下的经远舰残骸。

铜质水烟袋底部可见“太由”二字。

甲午遗物之铜质水烟袋。

一块来自经远舰的铁甲残骸,重约100余公斤。

经过一个多小时,拍到沉舰,摄影师出水上传。

渔民姜世卫作为拍摄引导员准备下水。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海战时,经远舰在激战中沉没。自经远舰沉没之日,关于它确切的沉没地点,便一直存有争议。

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纪念,国内众多媒体启动了纪念报道,声势浩大。当年8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辽宁黑岛,联合国内知名水下摄影师慨文,潜入海底,用镜头记录下了这艘沉舰的水下影响。这是继120年前“经远舰沉没”最后一张遗影后,关于经远舰最新的一组照片。壹 风平浪静 但水下能见度极低

黑岛当地渔民姜世卫是本次寻访的向导。

姜世卫最近一次下水看到沉舰是在2014年3月底。姜世卫说,那次下水的时候,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舰体,大约在水下13米的样子。舰体大部分陷于淤泥之中,露出来的部分大约有二三十米长,舰体较高的部分上面已经挂满渔网。

“(对海底状况)不熟悉的渔船都被它挂过网。”姜世卫说,每年入秋后,海水能见度较高,是观察这艘沉舰最好的时候。

2014年8月26日傍晚6点左右,拍摄组一行抵达黑岛。按照当地习俗,出海前一定要祭拜,祈求风平海静、人船平安。因此拍摄组一行来到在黑岛山头的林永升塑像前,恭敬祭拜。

8月27日清晨7点,黑岛海域大雾弥漫。这让人担心当天能否完成拍摄计划。7点半左右,姜世卫赶来会合。在码头稍作休整后,渔船启动,朝着老人石海域出发。老人石,是黑岛海域露出水面的一块礁石,姜世卫说,经远舰沉没地点,就在老人石附近。

行船过程中,姜世卫和慨文不停观察海水情况,行进到一半的时候,阳光刺穿大雾,视野极佳。虽然可以看到海水涨潮,但是没有明显的大浪,海面算是非常平静。“这次运气好,昨天天气预报还说今天有雨。”姜世卫说。

上午9点,船过老人石后,速度开始减慢,船长开始按照姜世卫指挥调整方向,船停下后,姜世卫将船锚扔进水下,“我们到了。”

船停稳后,姜世卫对慨文说:“我先下水看看情况,然后你再下水拍摄。”

不到5分钟,姜世卫游出水面,向慨文招手,“就在水下,视野还可以,沉舰就在船锚旁边,我们这次找得非常准。”

随后,慨文开始换上潜水设备,背上氧气瓶,跃入水中。在姜世卫的指引下,两人向沉舰游去。

过了六七分钟,姜世卫再次上船。“了解到海底的情况后,慨文就让我上船,一方面是从安全角度考虑,另一方面是我在下面潜泳时,搅动了淤泥,影响拍摄。”姜世卫说,水底能见度不到一米,慨文把摄影灯打开后,好了很多,看得比较清楚。贰 舰体斜插 大多埋在淤泥中

8月27日上午10点半左右,顺着锚链我们看到慨文开始上潜的灯光,拍摄完成了。

由于海水能见度等客观条件限制,仅能拍摄到一些局部照片,然而这已经120年后首次拍摄到经远舰的照片。

拍摄结束后,记者将照片以及一些测量数据,发送给近代海军史学者陈悦。陈悦表示,这些照片很珍贵,“关于甲午海战,我们有太多的东西没有弄清楚。但是从沉船残骸照片来看,通过实地的考察、测量再结合文献资料,是可以反推很多历史现场的细节。”陈悦在对这些数据进行解读后说,“比如经远舰具体的沉没经过,以及为什么会沉在黑岛,而不是大鹿岛海域,都可以反推出来。”

根据当时的探测数据,沉舰大约在水下13米的深处,舰体为斜插姿态,大部分舰体埋在淤泥之中,具体有多少,这次水下拍摄无法确认。

据日方史料记载,经远舰沉没的地方水深将近24米。

为何差距如此之大?这是因为,该处海底为泥沙底,经过百余年淤积水深会变浅。另外,当时日本是否真的实地到经远舰沉没之处进行了探测也存疑。从日本拍摄经远舰最后的照片来看,两舰相距较远。日方有可能测量的是他们当时军舰所在的水深,然后推测经远沉没处的水深,这期间又会存在差距。

据姜世卫介绍,20多年来他看着沉舰一点点被淤泥埋没。“最 开始露出淤泥的舰体有几十米长,现在只剩20多米,以前还能看到舷窗,现在都看不见了。”

慨文说,此次在水中观测的情况是,只能看到舰体的一部分露在外面,整个舰体上方基本已经是平的,只有几块木板竖在那里,淤泥下面究竟还剩多少,需要专业仪器来测量。

同时,在驻泊的船上回望黑岛山脉,果然如赵克豪所说,黑岛的山形起伏与日方拍摄的经远舰沉没照片上的极为相似。

虽然我们掌握了诸多关于这艘沉舰的痕迹和口述资料,但因为没有直接的证据,仍然无法定论此处沉舰就是经远舰。

叁 “偶遇”事件 为4年后考古埋下伏笔

2014年8月27日,就在水下拍摄期间,我们在老人石海域还发生两件“偶遇”事件,看似巧合,但却为4年后的考古确认埋下伏笔。

8月27日中午,在拍摄完成即将离开时,遇到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船。经过询问了解到,船上载着的是磁力仪等仪器。

当时考古工作者原本在丹东大鹿岛海域作业,听闻老人石附近有经远沉舰,因此到这里进行初步探摸。对于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措施,要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

后来在2015年,考古工作者在丹东调查的沉船被确认为致远舰。甲午海战时,致远舰和经远舰被编在一个小组。

第二件事是,我们在返航途中,再次经过老人石时,发现一艘正在工作中的渔船,老人石上还有两人在工作。据介绍,两人正在石礁上立碑,石碑上写着“老人石”三字,以及“辽宁省人民政府立”。

4年后的2018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经过作业调查,最终确认了这艘沉船就是北洋海军的经远舰,这是以后要讲的另外一个故事。这些偶遇,让人惊喜而沉吟:

庄河黑岛水下,我们又见“经远”舰。

他斑驳的样貌已经无法辨识,但他的每一寸肌肤,仿佛都在讲述着那场海战的血火,让寻访者为之感动,亦忍不住为之扼腕。

封面新闻记者王国平学术支持: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新闻推荐

贵州大方: “城市梯田”扮靓移民小区

12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贵州省大方县奢香古镇“城市梯田”景观。寒冬时节,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奢香古镇的“城市梯田”绿意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