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夯实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 借鉴国内外经验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成都日报 2019-12-18 07:31 大字

吴军

城市发展到今天,发达国家的城市和我们国家一线城市都相继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但是,我们关于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思维有时还停留在工业时代。曾经我们认为,城市有利于生产,而非消费,大部分人来到城市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和更高的工资。城市作为各种生产要素交换场所,为企业和政府提供更多利润。这样的逻辑思维和制度惯性将对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新一轮的竞争和转型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风险。当城市工业生产的聚集效应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人不得不面临着更高的租金、通勤的辛苦,城市不得不面临恶化的生态环境、拥挤的交通、更高的犯罪率和衰落的社区公共生活等城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来思考我们今天和未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模式,去谋划新一轮转型升级。

超大城市发展的新行动战略:消费城市

芝加哥大学曾对纽约、多伦多、首尔、芝加哥等35个国际大城市研究后发现,影响未来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已由传统的工业向城市消费转变。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越高,城市的增长发展也就越快,相反,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越差,城市增长发展就越缓慢,甚至可能出现恶化和衰退现象。

前车之鉴,如美国的底特律。有学者把底特律衰败归结于:工业转型失败造成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导致犯罪激增和社会动荡,城市舒适性与便利性受到破坏后,再加上,传统社会治理方式的失败,进一步加速了人口的外迁,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外流加剧了衰败,最终,造成了“底特律鬼城”现象。

与底特律等城市衰竭刚好相反,芝加哥作为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优等生”,得益于城市舒适性和便利性的塑造。上世纪初到中期,芝加哥大都市区是美国最重要的制造业聚集区。然而,工业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累积一些问题,比如,产能过剩、空气污染、能源浪费、交通拥挤、基础设施陈旧、犯罪率上升、人口流失和社区衰败等城市问题。芝加哥由美国第二大城市下滑到第三大城市。

针对这些问题,芝加哥市推行了强有力的城市改造项目,从城市生活入手,从不同人群生活方式切入,兴建与更新大批的城市舒适物设施,以及开展多样性的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大型的国际赛事与活动,鼓励市民参与,兴办公共教育,改善环境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休闲,针对本土特色,发展足球运动联赛、爵士音乐节……这些都是芝加哥政府为了改善城市面貌与提升城市魅力、推动转型升级所采取的措施。今天的芝加哥变成了“艺术城市”、“创新城市”和“花园城市”。它的城市转型升级很大程度得益于城市能够供给的舒适性与便利性上。

因此,消费城市的基础“仰仗”城市能否提供的舒适性与便利性。这是因为,未来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密度的需要。如果大城市想继续维持现有的增长与繁荣,就必须有更多人持有生活在高密度城市里的意愿和冲动,而这种意愿与冲动的培养与塑造,城市舒适性和便利性起到关键作用。而城市的舒适性和便利性就体现在:舒适物设施、活动、人群等组合形成的不同城市场景。

借助消费场景让空间美学变成生产力

工业时代的人们,更多的是把城市理解为关于地点的生产意义,而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却更在乎,城市作为地点的美学品质,可以去消费、可以去体验、去互动与社会交往、去产生信任与合作、去激发创新与创意发展……所以城市规划与建设,以及相关政策,就应该去供给、去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同时,也要把这种空间美学品质诉求变成促进城市发展的生产力。

比如,吸引到更多人力资源聚集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增长,更重要的是由于空间体验、社会互动与交往的频次增加所激发出来的创新创意,她会像雨露滋润大地一样,涵养着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群、每一个行业、每一个角落。这也是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理念在城市转型升级中的一种具体展现。

场景作为一种方法论与工具,为我们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路径可能。我们要意识到,消费场景的建设,不仅关系着增长,关系着人力资本的吸引聚集,还关系着一个城市创新创意的发展。

到底什么是场景?它是关于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是关于对一个地方的空间消费体验,是关于一种消费风格的“系列化”设施活动的集合。比如现下的“新社会阶层”,他们收入不错、学历较高、职业较好、对生活讲究格调,他们习惯去健身房锻炼、去博物馆洗涤心灵,他们所从事的消费活动往往是在展示自我生活信念与身份符号特征。与之对应的消费场景就应该是健身中心、博物馆、音乐剧院以及受青睐的品牌专卖店,而且是以一个集合的形式出现,这样才能更好激发与切中他们对空间品质的需求。

作为消费品的场景空间,比如,在历史街区的咖啡馆中喝咖啡,消费者为一杯普通咖啡所支付的昂贵价格中,就包含着历史街区怀旧价值与场景氛围体验,此时,空间不是免费使用的,而是为体验消费对象而存在。应该强调一点,不是所有的场景空间体验都能创造经济价值,若没有纳入到消费过程,也就是消费者没有通过直接交换或转移支付的方式来付费,这样的场景体验从经济收益上可能并不大。因此,能够令消费者心甘情愿支付费用、以交换获取的空间体验消费品,必须是精心生产出来并能够提供美学体验的商品,它在美学与使用范畴之外,还以被消费和创造利润为目的。

关于建设消费场景策略上的几点思考建议

尽管成功的场景并非是一样的,但它们建设与营造过程中具有一些关键特征可以把握:

第一,城市应该从供给侧发力,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来满足不同群体美好生活的空间品质诉求。

第二,一个场景的形成,是关于城市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尊重传统、服务现在、拥抱未来的融合过程,更是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大众等。从政府角度,要做的更多是政策支持与意识形态的引导与把控。从市场的角度,尤其是企业和投资人,要致力于消费、科技、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投资,从文化生活入手,与空间“互动”,要学会与土地、建筑、空间、历史“谈恋爱”,去发掘与整合资源,打造消费场景,引入流量,刺激消费,获得利润。从社会组织与大众的角度来看,要重视公众参与和价值表达。当一个场景生成的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达到一个平衡点的时候,这个场景的动能才能最大程度被激发、被释放,才能真正造福于当地人民。

第三,场景建设依附于丰富且相互关联的舒适物系统。咖啡馆、餐馆、书店、画廊、剧院、音乐场所、酒吧、俱乐部等是城市活力最显著的展现形式。要从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入手把这些设施进行组合关联,来反映与回应不同群体的文化志趣和价值观。

尤其指出的是,健康的城市生活,还应包括水果摊、便利店、五金店、日托中心、理发店等等。这些都是场景基础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场景的建设可以从舒适物系统,注重舒适物之间的关联和匹配。这样才能释放场景动力效能。

第四,除了舒适物系统外,还要培育忠诚的支持者,比如“粉丝”。场景建设可以着手去发掘和培育一批喜欢该场景的忠实粉丝,获得他们的支持,尤其是在地社区精英和在地企业。只有忠诚的支持者加入场景之后,场景才能变得更为强大。

第五,场景建设还应突出地方的原真性。原真性是城市规划领域的一个术语,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原真性指向的是一个地方最真实的“自我表达”,是指何者构成“你”存在的本源,真实的“你”来自于哪里。它在引发居民认同与归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认同就会产生力量。

第六,场景建设应该坚持公共性。公共性指对于居民和游客来说,是可接触的、可获得的、可进入的。

第七,要注重与挖掘场景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一定要把体现某种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的设施、活动、人群进行有机组合来进行场景塑造,用场景来吸引人、连接人、感召人,并通过改变一个城市场景来改变一群人。

(作者: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

新闻推荐

武汉大学今年清退181名留学生 主要原因是部分留学生不按规定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等

新华社武汉12月17日电(记者李伟)武汉大学近日一次性清退92名留学生,引发舆论关注。记者17日从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获悉,此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