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将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开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驿站
从家门口出发,扶着小推车,沿着胡同小道慢悠悠地走上20分钟,78岁的郭桂清又一次准时到达了目的地。
每天早晨8点半,北京市西城区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都会迎来这位按时“上班”的老人。9时15分的广播体操,11点开始的午饭,定期开展的读书会、书画班……在这里,郭桂清找到了幸福“夕阳红”的感觉。
和郭桂清一样,大栅栏街道的1.6万名老年人都是这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服务对象。
饭菜合口味的老年食堂
上午10时30分,设立在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一楼的老年食堂陆陆续续迎来了第一批食客。11时刚过,温暖明亮的食堂内已座无虚席。每天都有200多人次在这里就餐。
一荤两素加上两种主食和例汤,打折后辖区内的老人仅花费11.7元就能吃上一顿美味的营养餐。
家住大栅栏西街社区的刘梅珍,是这家食堂的忠实“粉丝”。68岁的刘梅珍告诉记者,自己每天中午都会来老年食堂吃饭,晚上接上放学的孙子,祖孙俩也要再来光顾。
豆腐扣肉、红烧鸡翅、青椒鸡片、肉片山药、粉丝小白菜……80岁的韩桂云挑好自己爱吃的菜踱步到饭桌前。“这里的饭菜合我的口味,煮得软烂,挺好!”韩桂云说。
为了让饭菜适应老年人的口味和喜好,厨师刘纪强花费了不少心思,“老年人吃饭讲究软、烂,这和我以前做菜的方式不同,现在做菜会尽量避免辣味和油腻。”他和记者分享了一些做菜的小诀窍,比如尽量挑选不带刺的鱼,用油讲究适量,火候把握要到位,并根据食客的反馈调整菜品……老人们在食堂就餐时可面对面地提出意见,在名为“银鹤食堂”的微信群内,时不时也会接到老人们的意见反馈。
食堂启动后还专门成立了为辖区特殊困难老人公益服务的送餐团队,让困难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一顿美味营养餐。
为走失老人留一盏回家的灯
一盏灯,常亮。指引一个人,回家。
自今年8月以来,每天傍晚,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门头的灯就会亮起来。
银鹤零距离统筹调度中心主任马乃篪告诉记者,夜间值守项目启动没多久,辖区内就出现了一位走失的老人,找了许久都未找到回家的路。“所幸顺着驿站的灯光,找到了这里,我们的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联系了家属和警察。”
2017年3月,西城区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成立。除了老年食堂,养老服务驿站还承担了日间照料、文化娱乐、亲情服务等一系列功能。
来到养老服务驿站的二楼,第一次来访的客人或许有些疑惑,为何墙边安装的扶手有高低两排。马乃篪把着扶手告诉记者,考虑到站立和坐轮椅的老人所需扶手的高度不一,因此分别安装了两排扶手。
像这样的用心之处,在养老服务驿站中随处可见。二楼走廊的尽头,卫生间的大门和墙体被粉刷成紫色,在大面积白色墙体的映衬下显得有些突兀。原来这是专门为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设计的——以鲜明的颜色模块帮助老人明确空间功能定位,例如看到紫色就能联想到清洁功能。
为了让老人的家人们体会老人的种种不易,养老服务驿站准备了一套特殊的服装。穿上它能限制人的一部分听觉、视觉、行动能力,模拟人体的半自理状态。
“老年人的不易虽然不是一套服装可以完全展现的,但也能让年轻人或多或少体验到老人难言的种种困难。社区养老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马乃篪说。
社区养老需多方发力
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市规划委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首次明确“9064”养老服务目标,即到2020年,全市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据介绍,大栅栏地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要打造区域养老服务体系,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哪里建立统筹调度中心。
西城区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位于西城区延寿街87号,覆盖1.26平方公里的社区范围,占地面积820平方米,建筑面积1113平方米,共两层。
据了解,该养老服务驿站作为大栅栏街道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调度中心和服务承载基地,得到了街道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在硬件上,街道投入1300余万元,将一个杂货超市改建成了大栅栏街道养老助残中心;软件上则引入非营利社会组织“北京枫华老年互助资源中心”进行运营。政府引导、社区主办、社会参与,三方合力通过社区专业化服务、志愿服务以及市场运行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实现社区养老。
新闻推荐
作者:(德)卡尔·洛维特译者:刘心舟版本:三辉图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为了人本身”是人类打开现代之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