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地坑探奇申弓

钦州日报 2019-12-13 10:29 大字

此次来中原河南,除了领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探访三门峡的地坑院。此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河南人将房子建在地面以下,有点不可思议。如果说是窑洞,当如陕北,一排排建在山旁,既美观大气,又通风透气,多好!可他们为什么要建在地下,而且一住几百年,甚至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2007年河南陕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陕县三大塬区,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黄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积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构成,少数地带黄土层里夹杂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于典型褐土和黄潮土之间的农耕土壤,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即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因此,凿挖窑洞,坚固耐用,目前陕县人马寨村址久的地坑院窑龄已达200年以上,至今仍有人居住。此外,这里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润”这种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马克思说,“研究任何问题都离不开经济”,窑院建筑存在数千年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经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但生活在黄河中游周边的黄土塬上的先民却相当贫困。这里缺乏煤炭资源,也稀缺森林资源,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建筑成本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力于农闲之时挥撅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另外,当地农民主要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两种作物,而小麦、玉米的打收晾晒需要占用面积较大的场地,这种地下住人,地上打场的建筑,很受欢迎,可谓他们的最佳选择。

路上,我们经过一处,看着像个王城一样,有城墙,有门楼,看起来十分辉煌。司机说,这是政府改造管理的地坑大院,我们没有进去,而是一直往前开,直到一个村落,将车子停靠在一丛树下,旁边有个方形大坑,四周都砌着灰色的矮墙作护栏。便有二位老人出来说话。右边十来米处有一个斜道,铺着灰色的火砖,一直向里走去,进了一个门,拐了个弯,便进入了地坑。这个坑很光朗,站在里面,向上看,四方形的天空,特别的明亮,中间还种植有几棵分不清是什么树,因为都落了叶,只剩下光秃似枯的树枝,可以想象在春夏时它们也是绿得可爱的。整个地坑呈方形,每一面都有一大二小三个门洞,每个门洞都是拱形,门柱及门楣一式的火砖砌得挺规范美观。坑主是位李姓大爷,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身子骨却十分硬朗。据他介绍,这座坑院建于20世纪1973年,是为当年的知识青年所开挖的,曾经有几十位知青住在这里,后来知青返城了,这李老伯花了2000元将它购买下来,成了他家的永久财产。他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他们都已搬出去了,就只剩下二老坚守着。李老伯自豪地带着我们一间间地观看,正面的三间,中间一间较大,是堂屋,相当于正厅,两旁是房间,房间有个大坑,冬天可以烧火供暖。还有厨房、厕所等,一应齐全。我问老伯,你怎么不搬出去跟儿女们住?他说都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了,一是舍不得,二是这坑还是他亲自购置的,那意思就是要在这里终老了。这就叫故土难舍或安土重迁吧。

从地坑出来,再看地面上,每隔二三十米便有一个用砖围起的围栏,一个围栏就是一个地坑,一个地坑就住着一户人家,可我朝坑口往下看,好多家都荒芜了,里面树木凋零,杂草丛生。据说现在政府正在动员大家往上搬,出台有政策叫退宅还耕,因为地坑占地较大,并且危险指数要比地面建房较高。估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华族住了几千年的地坑就将成为古迹,成为文物,供人们参观与缅怀了。

新闻推荐

春运火车票12日开售

春运火车票12日开售12306系统日售票能力提至两千万张日前,记者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铁集团”)获悉:2020年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