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崇古而不泥古 ■ 刘振

安徽日报 2019-12-13 07:31 大字

前不久,著名诗人、作家流沙河逝世。老先生晚年醉心古典文学研究,坚持公益讲座,从《庄子》《诗经》到唐诗宋词,多年坚守讲坛,传播经典,留下一片美誉。

老先生身体力行弘扬传统文化,高风亮节固然令人敬仰,但若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反而是对他的隔膜。身处当今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很少有人会像老先生那样皓首穷经地辨析汉字起源、研究《诗经》中的植物形态——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融汇古今中西仍然是现代人需要面对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先生的精神遗产绝不仅仅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更是一种清醒、宽广、平和的文化心态。

有人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当下正时兴的“国学热”功不可没。事实并非如此。流沙河认为“这些教育内容是在充实我们自己,开辟我们的眼光,使我们看得更宽更远,让我们去和现代文化接轨,而不是和外部世界对立起来”。他讽刺那些刻意穿古装、行拜师礼的人,“这是在表演,应该加入戏剧家协会”。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潮中,社会上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的复古之举。有人放弃接受正规教育,一心读经以求成“圣贤”;有人装模作样穿古衣、摇扇子、行古礼,却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还有人借机举办各种国学班、诵读班,实际却意在敛财,教学质量低下,误人子弟。鱼龙混杂之下,并非所有人都能辨其真伪,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洁身自好。怎么看待传统文化,又怎么用行动弘扬传统文化,靠的是学识、眼界和价值观的支撑。老先生的选择和作法是:热爱传统文化,但并不过分推崇而贬抑其他;追寻其中的意趣,但并不赋予其太多的微言大义;以公益形式传播经典,坚决不从中牟利;老老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去附和潮流、哗众取宠。这份清醒的认识、平和的心态使他在潮流退去之后,仍保有一片清誉。

复古而不崇古,这是老先生的一贯主张。这里的“复古”,也并不是全部照搬照抄古人的意思。实际上,他认为传统文化包含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他说的“复古”,更多是一种学术意义上的正本清源。这些年,不少传统文化学者热衷出书讲学,他们在“古为今用”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地打破时空隔膜,寻找情感和认识上的连接,力求让现代人更加亲近传统文化。这本是件好事,但其中也出现一些引人争议的现象:有人学识不足,望文生义,以现代人对字面意义的理解去阐释古文,闹了笑话;有人没有根据却善于想像,把事情说得很热闹,实则是在任性打扮历史;有人不顾古今情况变化,一味拿古人的认识来解决现代问题,看似人文关怀,实则生搬硬套。相比之下,老先生的“复古”则老实得多。讲《诗经》,不是用现代人的注释,而是用唐代编的《十三经注疏》,尽量恢复古籍的原貌。为了考证《关雎》中荇菜这种植物的用途,遍查古书,纠正其他人想当然的说法。老先生坚持尊重历史,尊重学术,认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和修养,同时看淡名利,乐在其中,这何尝不是一种潇洒?

复古而不崇古,清醒做自己,老实做学术,说到底,在于一个做人的“真”字。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问题不同,但总有一些根本问题是相通的。不慕虚荣、不忘初心,一个“真”字实属不易。但随着历史变迁,一个“真”字终能显现它的价值。斯人虽已逝,留下的这份宝贵精神财富依然值得世人深思。

新闻推荐

“南水”润京都 逾52亿方水用在哪儿?

这是12月9日无人机拍摄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沙河渡槽工程。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5年前,清澈江水,从位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