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刻写在骨头上的历史与故事

西安日报 2019-11-29 04:52 大字

■杜浩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郭沫若先生曾研究指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基本的形体一脉相承,虽然书写方式有了改变,但构成逻辑是相同的。

近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甲骨文研究方面的图书相继出版,正在从书斋走向时代、走向大众……当下,阅读有关甲骨文方面的图书,对了解甲骨书刻之美,感悟中华文明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书写百世《甲骨春秋》

《甲骨春秋》,由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编辑,是商务印书馆今年9月为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而出版的。

“甲骨文是什么?”“甲骨文记载哪些内容?”这本书进行了解答。甲骨文,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王和贵族用来占卜的龟甲和兽骨,主要是龟腹甲和牛肩胛骨。在使用甲骨进行占卜之前,要对其进行加工整治,使之平整,便于钻凿和刻辞。占卜时在钻孔内或旁边用点燃的枝条烫灼,甲骨正面因高温爆裂会出现“卜”字形的小裂纹。占卜者依据兆纹兆象作出判断,并将占卜之事记在裂纹一旁,即为卜辞。

甲骨文例一般包括前辞(或称叙辞)、命辞(或称贞辞)、占辞、验辞等。前辞,指记录占卜时间(干支名)、占卜者和地点。命辞,指记录所占卜的具体事情。占辞,指根据兆纹所呈现的占卜结果进行判断。验辞,指记录占卜过后的应验情况。

从对中华古文字的贡献来看,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书写符号系统,不仅具备“象形”“会意”“形声”“指事”等基本结构,还有“假借”“转注”等用字方法,能够简要记录语言。

文字语言起源于社会生活,能够折射时代景观。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战争、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成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甲骨春秋》中,作者将甲骨记载内容分为商王世系、神灵祭祀、方国战争、田猎农耕、自然现象、天文历法、疾病生育、记事刻辞等八类,每一类选取代表性甲骨文物并附上高清图片,并以图表、文字等方式予以解释说明。

《甲骨文的故事》发现社会文明密码

我们知道,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更为我们提供了探寻中国上古社会文明的密码。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甲骨文的故事》,揭示了认知甲骨文重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文明价值。

作者董作宾,尤值得一提。他是中外知名的甲骨学权威,也是“殷墟考古第一人”,曾数度亲身参与殷墟发掘,发现了大龟四版与贞人说,并将甲骨文分为五期,提出十个断代标准,构建殷历,以科学方法研究殷代的制度与地理,学术贡献卓著,并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

翻阅《甲骨文的故事》第二章“寻根:发现甲骨文的故乡”,我们会看到殷商王朝灭亡后消失的王都即“殷墟”建筑规模,“殷墟的范围大约有三十平方公里,至于殷墟宫殿的遗址占地也非常广大,面积大约有七十万平方公尺,可以想见商王朝当年有多么强盛”,而出土的大量商代遗物,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在本书第三章“回溯:甲骨文的诞生和演进”中,详细介绍了占卜的方式,卜辞的颜色,甲骨的储存、掩埋、处理等,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三千多年前殷商社会生活景致。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郭沫若先生曾研究指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基本的形体一脉相承,虽然书写方式有了改变,但构成逻辑是相同的。

圆圆的太阳,是“日”;弯弯的月亮,是“月”;三山耸立,是“山”……这是我们熟悉的甲骨文文字图形。在这本书第四章“阅读:一起来认识甲骨文吧”中,作者从“人体篇”“方位篇”“自然篇”“动物篇”“植物篇”“数字篇”“器物篇”等方面,分析了甲骨文的造字原则、规律和结构,甲骨文基本上已经符合中国文字造字和使用的规律——六书,也就是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比如,甲骨文的“人”是两画,一长一短两撇,很写实地把人类的形状描绘出来;甲骨文的“牛”,选用牛正面头像造字,可以清楚看到牛角、牛的脸以及牛耳;“目”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到楷书变化不大。《说文解字》说:“目,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这是在说“目”中间的两横是指眼中的瞳孔,即眼球,甲骨文有时还会在中间加上一点,以标明这就是眼球。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甲骨趣闻》甲骨学人传佳话

《甲骨趣闻》,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书法篆刻家王本兴。

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到中药房抓药,意外发现一味药材“龙骨”有很多划痕,类似篆文而不识,后经研辨发现了甲骨文;“今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且适我之生,所以谋流传而悠远之,我之责也”,这是国学大师罗振玉初见甲骨,发出的既惊且喜的感慨;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商周史考证出商王世系,对甲骨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常提到的一代代学者大师前赴后继以解开甲骨文古老文明密码的故事。

且看《甲骨趣闻》书中目录“王懿荣第一个揭开甲骨之谜”“甲骨四堂罗振玉之功过”“董作宾为甲骨学奋斗了一生”“国学大师王国维其人其事”等等。甲骨之父王懿荣一门忠烈,为国捐躯,可歌可泣;《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把自己所藏的甲骨片汇拓出版,诞生了第一部甲骨拓本《铁云藏龟》;罗振玉寓居天津期间,开始用已释的甲骨文字集联,其手书的《集殷墟文字楹帖》153条,真正把甲骨文字引导到书法园地;王国维研究甲骨,著作等身,最后终结在昆明湖,书中所记这些文化学人孜孜矻矻、矢志不渝研究甲骨学的动人故事跃然纸上……

还有孙诒让、董作宾、郭沫若、王襄、容庚、商承祚、于省吾、唐兰、胡厚宣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甲骨学者,为甲骨文的发展研究贡献出毕生的精力,这些感人事迹皆在《甲骨趣闻》中详尽记述。

此外,这本书中“三次有趣的甲骨鉴赏”、“甲骨文的真骨‘伪刻’”“占卜用的甲骨从何而来”“有趣的甲骨文合文”“整治甲骨趣闻”“关于甲骨文的‘习刻’”等,都是通过逸闻轶事闲谈的形式,对甲骨文的历史知识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呈现。读者读过此书,会发现晦涩难懂的甲骨文竟然那么生动有趣,甲骨流转的经历竟然那么扣人心弦。

新闻推荐

增强自律意识,做清正廉洁带头人 沙子口街道纪工委组织主题教育讲党课暨社区党组织纪检委员培训班

半岛记者王永红报道本报讯按照街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安排,为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纪检委员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