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书信中的“汪家菜”

西安日报 2019-11-25 04:49 大字

□霍无非

汪曾祺的文章不乏美食烹饪的故事性描写,这已成为他笔下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像《端午的咸鸭蛋》、《肉食者不鄙》、《昆明菜》、《干丝》等散文,如数家珍、民俗毕现,无一不是几十年对各地馔食见多识广的积累和烹饪操持的心悟,达到超脱物外的升华。

读汪曾祺书信,发现所述厨事,不仅活泛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给家人、友人信件的字里行间也不时蹦出些美食的零七八碎来,不同的是换作了第一人称,三言两语,写得直接而率意。

“每天做一顿饭”的汪曾祺,对烹饪的偏爱执着,有他祖母的影响、兴趣的促动,以及对家人和好友的贴心。习惯成自然,即使远渡重洋,踏上他国土地,也忘不了把厨艺带到异邦。1987年9月4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汪曾祺,给夫人施松卿的信写了逛艾奥瓦市食品商店的见闻,及指点留学生包饺子等内容,笔尖一转,“鸡据说怎么做也不好吃。我不信,我想做一次香酥鸡请留学生们尝尝……”满是跃跃欲试的感觉。他做了两次饭,菜是炒荷兰豆、烧豆腐汤,小露身手,不亦乐乎。旅美期间他不辞劳苦下厨,似乎是连轴转的,两日后,给夫人的信又有“昨天我已为留学生炒了一个鱼香肉丝”的述写。当年11月17日,致夫人的信更是“昨天晚上(聂)华苓请(陈)丹晨,我带了二十个茶叶蛋去,在她家做了一个水煮牛肉。”此次访美,不仅与美国同行和读者作了学术交流,还以烹饪为媒增进友谊,给旅美华人带去了故乡的味道。

中式烹饪、养颜养生法有些是从古籍而来,这一点汪曾祺熟知其味,在给友人的书信亦有所提及。当然,此类问题有较深的专业性,最宜与知音探讨,即便物质匮乏也无妨。1973年1月4日,他复西南联大同学、古文字学家朱德熙信,对清人吴其濬写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米部曰:粉,傅面者也,可澄也”等内容予以肯定,又提示:“可以根据它的线索再检读原书,省些力气。你要搞老太太或老爷子的食谱,可能有点用处。”1977年9月7日,他去信与朱德熙切磋厨艺,谈及自己发明用菜肉末酿油条回锅复炸的汪家新菜,平生头回杀鸡,烹制出道地的昆明油淋鸡,无一不透着成就感。他考究适合煮汤的食材木耳菜,认定是《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中的“葵”,“只要有点油盐,并略下虾皮味精,是不难吃的。”该年9月23日,汪曾祺又致信老同学:“薤在古代是普遍食用的,和葱、韭、蒜、姜合称‘五荤’,但后来很多地方都没人吃了,只有中医有时还用作药引,谓之‘薤白’。”他待这位老同学实在太好了:“你什么时候来,我给你炒个鳝糊吃。”(1978年6月26日致朱德熙信),真是聊不尽、食来助。

汪曾祺有关食事的书信,有的成为旧时市井的历史片断,例如1948年3月9日他给作家黄裳的信,谈及尝到天津的“春菜”毛豆、青椒、晃虾等,“节令比上海早”,对物价、食材也下了笔墨。他特别珍爱家乡高邮的特产鸭蛋,免不了褒扬一番:“高邮鸭蛋还真是名不虚传,其特点是肉质细腻,味道浓……”(1986年6月27日致同乡、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干部陆建华信)。汪曾祺对餐饮的关注广泛,不囿于中餐,对西餐也有涉猎,1972年11月16日,给朱德熙的信介绍了“一个很精彩的汤,叫‘金必度汤’,乃西菜也”,以当时的大环境,似乎得来全要费工夫。

甘做庖厨的汪曾祺多年孜孜不倦地对各地菜肴进行搜集、琢磨与创新,由此不算高档但很实惠的“汪家菜”享誉文坛。所有这些,如他在散文《做饭》写的:“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他志存高远,可惜有个未及实现的夙愿:“我很想在退休之后,搞一本《中国烹饪史》(1973年2月1日致朱德熙信)。”

舒房

新闻推荐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11月2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明确要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