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衣服其和 悦我黎庶 中国传统服饰趣谈

亳州晚报 2019-11-22 08:02 大字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趣谈

清朝明朝宋朝唐朝

◎杨本科

我们日常中有很多关于穿衣的谚语或者成语,比如纨绔子弟、衣冠禽兽、三代为宦、穿衣吃饭等等。

《说文解字》说,所谓衣服,就是人们依靠它来遮蔽身体的物品,上面叫“衣”,下面叫“常”(裳)。我去问百度,百度说,衣服有保健和装饰的功能。从现实中来看,衣服还具有遮羞的功能;从历史上看,衣服还有区别性的政治功能。

穿衣服首先要讲材料,如果凡事一定要讲究最早,那画面大概是大家能够想象的——用树叶或者毛皮遮住身体的某一部分。加工布的技术,首推“树皮布”,在海南、广东等地有一种树叫“见血封喉”,这种树的汁液有剧毒,古人用它来抹在箭头上射杀猎物。但是这种树的树皮如果反复敲打,可以完整从树干上整段剥落,在水里经过长时间浸泡,去除毒性以后,是一种天然的“布”,拿来制作衣服。

据学者研究,海南的黎锦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峒溪纤志》记载:“黎人取中国彩帛,拆取色丝和吉贝,织之成锦。”中国人的纺织技术发展得也很快,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素纱襌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通身重量仅有四十九克。低水平的“人人平等”以后,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拉大,在衣着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纨绔”即是用绢纱做成的裤子,故而有钱人家的孩子又称“纨绔子弟”。丝织品在任何时期都不是廉价的消费品,在古代“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穷人穿葛麻制成的“葛衣”。鲍照在《代东门行》当中抒发自己的穷困潦倒就说“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

古人的颜料都是植物性或者矿物性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说的就是从蓝草当中提取靛青颜料的过程,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指甲花和洛神花,都可以看做是一种颜料。虽然颜料的获取难度比起材料会小一点,但是却也不是随便能用的。

《世界民俗大观》中说:“黄色是所有色彩中最能发光的色彩。它的正面涵义表示崇高、辉煌、高贵、明朗、爱情、欢乐、期待、知识、智慧、光明和宁静等。”在古代,黄色象征神圣、皇权、尊贵、崇高、庄严、土地、国土等文化含义,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中国封建朝代里,唐代开始规定皇帝着黄色,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欧阳修就曾因为在国丧期间不合时宜地穿了紫袄而被弹劾。

颜色以外,古人的衣服对图案和配饰也有规定。小时候练字,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有“赐紫金鱼袋裴休撰”。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所谓“鱼袋”,是一种成鱼形符的袋子,用以区分等级。

到了明代,官员的等级可以从补子看出来,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衣冠禽兽”最初的意义就是对这一客观事实的描述,不含有贬义。

有些服饰的花纹还绣有或者印有图腾,有人研究认为海南的黎锦主要以人形图案为主,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误读,在我看来,以青蛙图案为主,这可能是一种图腾,因为青蛙多子。

前人说“三代为宦,穿衣吃饭”,这说的是礼仪。我小的时候,还看见很多老人穿“对襟子”,其实说白了就像一本书一样,打开,左边比右边长一点,用左边的衣襟遮住右边的衣襟就叫做“右衽”,这种历史很长,春秋时候中原地区的人跟周边的少数民族穿衣方式大不相同,孔子感慨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中原免遭某些北方民族的入侵时就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一门学问了,什么场合穿什么款式的裙子、鞋子,西装扣几枚扣子,领带是什么颜色,那就真的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会的,古人诚不我欺。

至于遮羞,这个咱真说不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羞”的。

新闻推荐

《红色的起点》

上期提要:韦慕庭为陈公博的论文写了长长的绪言,其中专门写了《大会的日期》一节,引用中国内地以及香港、台湾,还有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