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小小爱心门铃,连接邻里温情 爱心门铃项目在海琴社区开展5年,暖心故事接连上演

半岛都市报 2019-11-22 00:55 大字

家里安装爱心门铃的老人在看报纸。

结对子老邻居张莲英(左)和田桂芳。

爱心门铃结对示意图。半岛记者刘姮通讯员杨爱武

“叮铃铃……”半夜,王秀凤家里的爱心门铃突然响了。她赶紧起床,穿上衣服就冲上隔壁的刘殿润家里,看看老人家是不是有什么意外发生。病床前,黄金鸥老人激动地拿出一只金戒指递给夏玉波:“你就是我的亲闺女,我把它留给你,做个纪念吧。”夏玉波婉言谢绝……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不断在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上演。原来,因为“爱心门铃”这个关爱项目,一对对邻居温情守候。

洛阳路街道海琴社区“爱心门铃”项目自2014年开展,至今已有5个年头,“爱心门铃”项目开展如何?期间又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半岛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探访。

社区书记认亲人,孤寡老人不孤单

夏玉波,原海琴社区党委书记,曾经的“小巷总理”,如今是“夏玉波工作室”负责人,她的事迹多家媒体都曾给予报道,她也是“爱心门铃”项目的发起人。她回忆说,“海琴社区一共有68户孤寡老人,我们希望老人在家遇到困难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所以于2014年7月之前安装好了所有的‘爱心门铃’。”

夏玉波不仅是“爱心门铃”的发起者,她也是结对人之一。孤寡老人黄金欧,生前依靠微薄的遗属补贴生活。夏玉波刚刚到社区工作不久,就遇到了在路边捡拾煤块的黄金欧,从那以后,她就和老人结成了对子,从看病、买药到修水龙头、换煤气软管,全部一手包办。她一有时间就去老人家里坐坐,顺便帮老人打扫打扫卫生。

黄金欧老人有一年腿痛难忍,夏玉波又拿出450元钱,陪老人去诊所做针灸治疗,老人感动不已,这才有了开头感人的一幕。她告诉记者,10多年的来往,她早已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娘,过生日送蛋糕、过年送年货、端午节送粽子、八月十五送月饼……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虽然老人已经去世好几年,谈起和老人的相处,她依然伤心不已。

听到门铃响了,半夜紧急送医

爱心门铃一端放在老人家里,只要空巢老人一按门铃,与之相连的放在志愿者家的接收器就会响,志愿者听到后就会立即赶来帮忙。

今年88岁的独居老人刘殿润,是志愿者王秀凤一家的帮扶对象。两家是20多年的老邻居,关系一直很融洽,虽说离得近,但是需要紧急帮助时,刘殿润还是要拄着拐棍去敲门,这对腿脚不利落的他来说,十分不便。可现在,门铃就装在他的客厅外面,触手可及,只要有需求,一按铃,王秀凤听到铃声马上就能赶过来帮忙。

王秀凤经常帮着老人买菜,家里做了可口的饭菜都不忘给老人准备一份,即便是门铃不响的时候,她也经常敲敲老人家的门,对老人嘘寒问暖。有一次老人半夜肚子痛,她听到门铃响,赶紧联系老人的儿女,和他们一起把老人送到医院,跑前跑后地照顾老人。刘殿润一直对记者说:“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也不好意思经常麻烦邻居,多亏了海琴社区给我们安上了‘爱心门铃’,我碰到紧急状况时才会按下这个门铃,对我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按下爱心门铃,“空巢”变“暖巢”

“只要我家门铃一响,我就知道,田桂芳家的下水道又堵了,我就赶紧找人来修理。”张莲英乐呵呵地说道,她口中的田桂英是她结对的老邻居。

家住汝阳路的田桂芳今年已经83岁了,她也是一位独居老人,身体一直很硬朗,只是稍稍有点儿耳背。俩人的关系特别好,经常一起买菜、做饭、打扫楼道卫生,社区的活动俩人也是积极参加。

田桂芳的房子是和别人合住的,整栋楼只有她家一直没有供暖,每年到了冬天她只能烧蜂窝煤取暖,烟往楼上邻居家蹿,为了这事儿,两家曾经闹起不愉快,张莲英听到门铃响就赶紧跑过来耐心调解,同时她也迅速把情况反映给社区工作人员,最终在多方协调下,供热公司今年给田桂芳老人家装上了暖气,让老人可以度过一个温暖的寒冬。

“爱心门铃”的故事还有很多,对于居民们来说,小小的“爱心门铃”不仅拉近了邻居间的感情,更是一种新的助老模式。对于受帮扶者来说,通过“爱心门铃”不仅得到了帮助,更重要的是有了心灵的慰藉。

这些平日里很少出门的老人,通过门铃与邻居有了更多的沟通,心情也舒畅起来;而对于志愿者来说,他们时刻体会着帮助他人的乐趣,同时也践行着“按响爱心门铃共筑邻里深情”的志愿服务精神。

新闻推荐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