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合中国市场,“牛津树”要开始讲中国故事了
记者 | 江敏
编辑 |
中国家庭对英语读物的渴求让海外出版商看到了新机会。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旗下阅读系列Oxford Reading Tree《牛津阅读树》(下称《牛津树》)将新增加“中国故事”:经典角色Biff、Chip与Kipper不仅将来到中国游学,还将体验上海的垃圾分类,并穿越到明代,亲历“郑和下西洋”。
这是《牛津树》系列第一次大规模的融入除英国之外的国家元素。“此前也有与日本和中东相关的剧情,但仅出现在单本故事中。”据牛津大学出版社资深产品经理应蓓华介绍,此次新增故事将有18册,仍将延续其分级特色,全系列将在明年春季面市,并在全球发行。应蓓华称,随《牛津树》一起发布的还有幼儿读物Reading Stars《星星阅读屋》等新产品。
牛津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478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出版社之一,每年出版物超过6000种。而诞生超过30年的《牛津树》则是旗下最受欢迎的英语阅读分级读物,八成英国公立小学将其作为母语学习资料,后被引入130多个国家。该系列于2007年引入中国,最先被部分国际学校采用。
随着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火热,优质内容成为各类机构争夺市场的关键。牛津大学出版社顺势与新东方、51Talk、vipJr等国内教育机构达成内容合作,增加了《牛津树》的应用场景。
此次新增中国元素也是其迎合市场的举动。“开发这一系列背后的动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国内市场很需要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孩子才会更有兴趣去读。第二点,《牛津树》的两位主创人员到中国采风后,对这里印象深刻。市场热情也会激发内容团队的创作动力。”应蓓华对界面教育说。
通过人物、场景和故事内容激发读者共情,继而产生粘性与口碑,才能让英语读物持续“卖座”。
消费心理的变化则更为微妙。
“以前我们是想把英语教育引进中国,但到了这一阶段,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更为关键。”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区董事总经理丁锐认为,中国人不断走出国门,他们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已经从“说出口”到“如何说”转变,照搬海外内容,并不能满足中国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
这些市场变化尽管考验着出版巨头的灵活度,但也能带来兴奋点。
国际学校数量增长,加深了它们对英文教学内容的需求。除《阅读树》系列外,学校还需数学等其他学科类内容的英文版。“这几年,我们在国际学校领域的业务每年都是两位数增长。”丁锐说。
教育科技企业对优质内容也颇为捧场。“本地科技企业更顾及教育个性化,他们需要更针对性的英文内容。”丁锐认为,这也是有原创内容的出版商并不担心新技术冲击的原因,数字化只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全球来看,中国教育的数字化走得非常靠前,科技感最强。不仅是牛津,将来有越来越多好的内容产品会借助中国的科技公司推广到全球。”
新闻推荐
文|牛其昌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近日被曝多篇论文涉嫌造假,截至目前,科学论坛PubPeer网站上能检索到图像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