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国内> 正文

共享经济“入冬” 涨价成救命稻草?

宜宾晚报 2019-11-14 10:41 大字

随着气温走低,迎接共享单车的将是又一个寒冬。从最初的免费骑行,到现如今价格赶超公交,共享单车在一波波涨价潮中引来了不少吐槽和质疑。

和共享单车的境遇类似,共享充电宝、共享健身房的日子都不好过。纵观整个共享经济领域,从2015年快速兴起至今已成一地鸡毛,涨价成为各品牌不约而同的选择。

◆争先涨价成风潮

在北京市朝阳门上班的邓浩扫了辆哈罗单车,准备去两公里外的银行办理业务,他骑得飞快,花了14分钟到达目的地。“再也不能免费骑了,现在我得精打细算,超过15分钟就要多花1块钱。”

提高起步价、缩短起步价时段、增加月卡费用……今年3月起,共享单车品牌掀起了涨价潮。记者梳理发现,若骑行30分钟,摩拜单车、哈啰单车、青桔单车的费用分别为1.5元、2元、1.5元,若骑行1小时价格最贵达到了4元。

“真是快骑不起了,共享单车这是把客户往公交上赶?”对价格敏感的部分用户表示,如果价格高于公交地铁便不会再考虑骑行。

共享充电宝价格涨幅更为凶猛,在交通枢纽、景区、酒吧等客流量较密集的场所,部分机柜甚至出现了每小时4元到6元的定价。“有时一不小心五六元就没了,看到扣款的时候有点被吓到。”共享充电宝高频用户陈曦说,租用共享充电宝“实在不划算”。

此外,共享雨伞也由每小时1元涨到了3元。“有钱人才共享,穷人都自己买去了。”有网友如此打趣评论“共享系”接连涨价的现象。

◆体验不佳遭吐槽

不只是涨价,消费体验正在影响共享行业的发展:小黄车押金退还遥遥无期;扫码损坏的共享单车依然被扣费;本来已退还的充电宝第二天还在扣费……这些并非个例,在投诉平台上,共享系产品的投诉不胜枚举。

“好多商场里的共享KTV房间内风扇都坏了,密闭环境内待得太难受了!”小飞是共享KTV和共享按摩椅的忠实用户,她直言多次体验都很失望。颐堤港CGV星星影城有专门的按摩椅厅,她两次带朋友体验时都发现共享按摩椅竟然是坏的。

共享产品的卫生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坐过上海杨浦区一家商场的共享按摩椅,感觉上面油腻腻的,有些脏。”市民李昂说。北京市民白晶告诉记者,一些保洁人员会坐在共享按摩椅上休息,这些产品是否经过消毒没人说得清。

近期火了一把的共享健身房让健身迷金龙提不起兴趣:“空间不大,设备不多,也没有教练巡场,自己练很难坚持下来。”

◆自行“造血”成法宝

免费低价的时光已不再,现在用户享受这些共享“便利”付出的金钱越来越多,为何变化如此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共享经济已经从当初疯狂的跑马圈地发展到精细化运营阶段,互联网风口慢慢回归到商业本质,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的表现。

“靠价格战搞恶性竞争,共享经济的市场曾是不健康的。”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认为,共享产品涨价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儿,回归商业本质就需要必要的合理的产品价格来支撑。

引人注意的是,共享办公巨头We-Work近期因戛然而止的IPO和CEO被迫离职备受关注。有评论称,这标志着资本市场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时代结束了。

“事实证明烧钱的企业无法持续运营,这已经引起了资本和市场的警醒。”张毅说,依靠精细化运营能够自己“造血”活下去越来越重要。

在张毅看来,多数用户仍然愿意为共享产品买单,只要共享经济各领域加强行业规范,共享企业有钱可赚,用户体验更舒适,共享经济前景依然一片大好。

(据《北京日报》)

新闻推荐

分析从“双十一”买动全球读懂中国经济驱动力

“双十一”破纪录的消费盛况,犹如翻腾在中国经济大海之上的浪花,大海之下涌动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所释放出的强大内需...

 
相关推荐